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待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文帝报曰:“君生于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降身奉国,以享兹祚。自君策名已来,贡献盈路。讨备之功,国朝仰成。埋而掘之,古人之所耻。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廊庙之议,王者所不得专;三公上君过失,皆有本末、朕以不明。虽有曾母投杼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故先遣使者犒劳,又遣尚书、侍中践修前言,以定任子。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又前都尉浩周劝君遣子,乃实朝臣交谋,以此卜君,君果有辞,外引隗嚣遣子不终,内喻窦融守忠而已。世殊时异,人各有心。浩周之还,口陈指麾,益令议者发明众嫌,终始之本,无所据杖,故遂俯仰从群臣议。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权遂改年,临江拒守。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余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
诗句: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三月,鄱阳言黄龙见。
译文:黄武元年的春季,正月,陆逊麾下将军宋谦等人进攻蜀地的五个屯寨,全都攻克,斩杀敌军将领。三月,鄱阳县出现黄龙。蜀军分别占据险要地形,前后共布置了五十多个营寨。陆逊根据情况灵活应对,自正月到闰月,成功大败蜀军。在战场上,他亲临前线指挥,所斩杀及投降的敌军首级数万人。刘备被迫逃散,最终只身得以逃脱。
关键词解释:
- 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祥瑞之物,出现时通常预示着帝王的吉祥和国家昌盛。在这首诗中,黄龙的出现可能象征着孙权的军事胜利和国运昌隆。
- 宋谦:陆逊麾下将军之一,他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是陆逊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功臣之一。
- 曹仁:曹魏的名将,此诗中提及他作为南郡的敌人,表明当时孙权需要对抗的主要对手是曹魏。
- 魏文帝:即曹丕,魏国的开国皇帝,本诗中提到的“魏文帝”指的是他的后代或对等的称呼,表明孙权与魏国的关系复杂且有政治考量在其中。
- 吴主传:这是《三国志》中的一篇,记录了孙权的政治活动及其军事行动,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的内政和外交。
- 亲受田:指亲自耕种土地,体现了孙权重视农业、勤劳治国的态度。
- 车中八牛以为四耦:描述孙权为了增强军队力量,不惜动用国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以充实军备。
- 征江夏:指孙权派遣军队征讨江夏地区,这可能涉及到对当地势力的控制或是对战略资源的争夺。
- 石阳:即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历史上曾为吴国的重要军事要塞,此诗中提到围攻失败,暗示孙权在此地进行了一场重要的军事行动。
- 阳羡长:指孙权年轻时担任的地方官职,显示了他的早期从政经历和对地方管理的贡献。
赏析:
这首《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不仅展示了孙权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还反映了三国时代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格局。孙权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不仅稳固了自己的政权,也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诗中描绘的黄龙出现、曹仁的威胁以及陆逊的军事才能,都揭示了当时吴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此外,诗中对孙权个人品质的描写,如亲自耕种土地和对农业的重视,也反映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感和勤政爱民的形象。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的深刻解读,为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