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春正月晦,皓举大众出华里,皓母及妃妾皆行,东观令华核等固争,乃还。是岁,汜、璜破交址,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大赦,分交址为新昌郡。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以武昌督范慎为太尉。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西苑言凤凰集,改明年元。

凰皇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阐。阐不应,据城降晋。遣乐乡都督陆抗围取阐,阐众悉降。阐及同计数十人皆夷三族。大赦。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徙其子弟于庐陵。何定奸秽发闻,伏诛。皓以其恶似张布,追改定名为布。

二年春三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秋九月,改封淮阳为鲁,东平为齐,又封陈留、章陵等九王,凡十一王,王给三千兵。大赦。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诉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是岁,太尉范慎卒。

《三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由西晋的陈寿编撰。该书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包括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三国志 吴书·三嗣主传》中,记录了孙皓(孙权的曾孙)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下是该文的逐句解释:

  1. 三年春正月晦:指的是建兴三年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

  2. 皓举大众出华里:”举”意为发动或调动,而”大众”则指大规模的人群,”出华里”意味着从华里出发。这描述了孙皓动员大批军队的行动,可能与军事策略或对外战争有关。

  3. 皓母及妃妾皆行:表明孙皓的母亲和妃子们一起离开都城。这可能是为了应对某种危机或军事行动。

  4. 东观令华核等固争:东观令华核和其他官员试图阻止这次行动,但未能成功。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

  5. 乃还:最终,孙皓及其家族返回了都城。

  6. 是岁,汜、璜破交址:这一年,王蕃和孟玖攻破了交州。这表明孙皓时期的军事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7. 禽杀晋所置守将:捕捉并杀害了晋朝设置在此地区的守将。这可能是对当地反抗力量的镇压。

  8. 九真、日南皆还属:九真郡和日南郡都重新归属于孙吴。这是对领土扩张的一种表现。

  9. 大赦:宣布全国的大赦令,可能为了缓和政治压力或改善民心。

  10. 分交址为新昌郡:将交州划分为新的郡。这可能是对行政区划的一次调整。

  11. 诸将破扶严:多位将领击败了扶严。这可能是一次针对敌对势力的军事胜利。

  12. 置武平郡:设立了武平郡。这可能是为了加强对某一地区的统治或防御需求。

  13. 以武昌督范慎为太尉:任命武昌都督范慎为太尉。这反映了对地方军事指挥官的重视。

  14. 右大司马丁奉、司空孟仁卒:右大司马丁奉和司空孟仁去世。这两位可能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们的去世可能对孙皓的统治产生了影响。

  15. 西苑言凤凰集:在西苑观测到凤凰的出现。这是一个吉祥的象征,可能预示着好运气的到来。

《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提供了对孙皓统治时期的一个多面了解。从军事行动到政治决策,再到文化现象,这些内容共同描绘了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