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以交址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交址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又遣陈时代燮为交址太守。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而燮子徽自署交址太守,发宗兵拒良。良留合浦。交址桓邻,燮举吏也,叩头谏徽使迎良,徽怒,笞杀邻。邻兄治子发又合宗兵击徽,徽闭门城守,治等攻之数月不能下,乃约和亲,各罢兵还。而吕岱被诏诛徽,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与良俱前。壹子中郎将匡与岱有旧,岱署匡师友从事,先移书交址,告喻祸福,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

岱寻匡后至,徽兄祗,弟干、颂等六人肉袒奉迎。岱谢令复服,前至郡下。明旦早施帐幔,请徽兄弟以次入,宾客满坐。岱起,拥节读诏书,数徽罪过,左右因反缚以出,即皆伏诛,传首诣武昌。壹、(黄+有)。匡后出。权原其罪,及燮质子廞,皆免为庶人。

诗句

  1. 权以交址县远,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吕岱为刺史。
  2. 交址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
  3. 又遣陈时代燮为交址太守。
  4. 岱留南海,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
  5. 而燮子徽自署交址太守,发宗兵拒良。
  6. 良留合浦。
  7. 交址桓邻,燮举吏也,叩头谏徽使迎良,徽怒,笞杀邻。
  8. 邻兄治子发又合宗兵击徽,徽闭门城守,治等攻之数月不能下,乃约和亲,各罢兵还。
  9. 而吕岱被诏诛徽,自广州将兵昼夜驰入,过合浦,与良俱前。
  10. 壹子中郎将匡与岱有旧,岱署匡师友从事,先移书交址,告喻祸福,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

译文

孙权因为交趾的县离自己较远,于是划分合浦北部设立广州,任命吕岱为刺史。在交趾南部设立交州,任命戴良为刺史。又派陈时代任交趾太守。吕岱留在南海,赵亮和陈时代一同向前推进,到达合浦。但是刘燮的儿子刘徽擅自自称交州刺史,并集结部众抵抗赵亮。赵亮留下合浦不动。交趾桓邻是刘燮举荐的官吏,他磕头劝谏刘徽迎接赵亮,但刘徽发怒,将他打死。桓邻的兄长桓治的儿子桓发又联合族人一起攻打刘徽,但几个月都没有能攻克。于是双方约定和平解决,各自撤回军队。这时吕岱被朝廷命令杀掉刘徽,自己率领部队日夜兼程地赶到交趾,经过合浦后,与赵亮一起前进。赵亮的一个儿子赵匡和吕岱以前认识,吕岱任命赵匡为自己的助手,先行向交趾发出书信警告他们可能会面临的灾难和幸福,又派遣赵匡去见刘徽,劝说他认罪,即使失去了交州刺史的职位,也不会有其他忧虑。
吕岱随后追上来,刘徽的哥哥刘祗、弟弟刘干、刘颂等六人披着战袍前来迎接,吕岱对他们表示歉意,并恢复了他们的官职。吕岱继续向前走,手中握着符节宣读诏书,严厉指责刘徽的罪行。左右的人趁机将他反绑起来带出,立即将他斩首,并将首级传送到武昌。刘壹和刘黄都被流放。赵匡后来被释放。孙权宽恕了他们的罪行,并且释放了赵燮的儿子赵廞作为平民。

注释:

  • 权以交址县远:孙权认为交趾(今越南中部一带)距离自己较远,因此设立了广州和交州两处地方。
  • 吕岱为刺史:吕岱被任命为广州和交州的刺史。
  • 又遣陈时代燮为交址太守:孙权又派遣陈时代接替吕岱担任交趾太守。
  • 岱留南海:吕岱留在南海镇守。
  • 良与时俱前行到合浦:赵亮和陈时代一同前往合浦。
  • 徽兄祗:刘徽的哥哥刘祗。
  • 弟干、颂等:刘徽的弟弟刘干、刘颂等六人。
  • 肉袒奉迎:披着战袍迎接刘徽。
  • 及燮质子廞:等到赵燮的儿子赵廞被释放。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孙权为了管理遥远的交趾地区,将其分为广州和交州两个行政单位,并指派了不同的官员前去管理。同时,诗中也记录了由于刘徽的不当行为引起的一系列事件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古代中国南方地区的行政管理和政治冲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