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遂舍之,嘉亦得免。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诗句
- 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 孙权最终放过了他,周瑜也得以幸免。
- 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 - 刘备去世后,孙权将目光转向了西边的蜀国。
- 遣仪使蜀申固盟好 - 派遣仪去拜访蜀国,重申和好。
- 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 - 使者对孙权的请求表示满意,之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
-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 - 南、鲁两个宫殿刚刚建立起来,仪以他原有的职位兼任鲁王的老师。
- 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 - 仪因担心二宫距离过近,于是上书说:“臣私下认为鲁王天生就有美德,兼备文治和武功,在当今应该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这是国家的良规,也是海内人仰望的对象。但我的言辞鄙陋,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我认为二宫应该有高低之分,端正上下的秩序,明定教化的根本。”
- 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 担任老师时忠诚尽责,经常规劝国君;侍奉君主勤奋,对人恭敬。
- 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 - 他不经营产业,不接受别人的恩惠或馈赠,他的住所足够他自给自足。
- 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 - 邻居中有建起了宏伟住宅的人,孙权出来看到后问道:是谁建造的?
- 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 权曰:“仪俭,必非也。” 间果他家 - 周围的人回答说可能是仪家的,权说:仪节俭,那一定不是了。结果发现真的是别人家的。
- 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 - 他的衣服不精致,饮食不豪华,救济贫困,家里没有积蓄。
- 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 - 孙权听说后,来到仪家中,要求看看蔬菜饭食,亲自尝过,然后叹息,立即增加了俸禄和赏赐,增加了田地和房屋。
- 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 仪多次推辞,因为感激恩情所以才接受。
译文
孙权终于饶过了他,周瑜也因此而获释。
刘备去世后,孙权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西边的蜀国。
派仪出访蜀国,重申友好关系。
奉命出使时非常称心如意,后来被提拔为尚书仆射。
南宫和鲁宫刚落成不久,仪凭借原有的职位兼任鲁王的教师。
仪觉得两宫相距太近,于是上书说:臣私下认为鲁王天生就有美德,兼备文治和武功,在当今应该镇守四方,作为国家的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这是国家的良规,也是海内人仰望的对象。但我的言辞鄙陋,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意思。我认为二宫应该有高低之分,端正上下的秩序,明定教化的根本。
做老师时忠诚尽责,经常规劝国君;侍奉君主勤奋,对人恭敬。
不经营产业,不接受别人的恩惠或馈赠,他的住所足够他自给自足。
邻居中有建起了宏伟住宅的人,孙权出来看到后问道:是谁建造的?
周围的人回答说可能是仪家的,权说:仪节俭,那一定不是了。结果发现真的是别人家的。
衣服不精致,饮食不豪华,救济贫困,家里没有积蓄。
孙权听说后,来到仪家中,要求看看蔬菜饭食,亲自尝过,然后叹息,立即增加了俸禄和赏赐,增加了田地和房屋。
仪多次推辞,因为感激恩情所以才接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仪与孙权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仪的性格特点。从诗中可以看出仪是一个忠诚正直、勤勉敬业的人,他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谦逊有礼的人,不追求名利地位,只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此外,诗中的仪也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能够洞察形势、预见变化,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能力使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