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武五年,范病卒。长子先死,少子尚幼,于是业绝。权追思之,募三州有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也。遭乱避地,客游庐陵,事孙辅。以明天官达占数显于南土。
每有水旱寇贼,皆先时处期,无不中者。辅异焉,以为军师,军中咸敬事之,号曰神明。
建安中,孙权在豫章,时有星变,以问惇。惇曰:“灾在丹杨。”权曰:“何如?”
曰:“客胜主人,到某日当得问。”是时边鸿作乱,卒如惇言。惇于诸术皆善,尤明太一,皆能推演其事,穷尽要妙,着书百余篇,名儒刁玄称以为奇。惇亦宝爱其术,不以告人,故世莫得而明也。
赵达,河南人也。少从汉侍中单甫受学,用思精密。谓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故脱身渡江。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至计飞蝗,射隐伏,无不中效。或难达曰:飞者固不可校,谁知其然,此殆妄耳。“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尝过知故,知故为之具食。食毕,谓曰:”仓卒乏酒,又无佳看,无以叙意,如何?“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何以辞无?“时坐有他宾,内得主人情。主有惭曰:”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竟效如此。“遂出酒酣饮。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着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达处如数,云:”但有名无实。“其精微若是。
黄武五年,吴范因病去世。他的长子先已早逝,次子尚幼,因此吴范的事业就此断绝。孙权对此深感怀念,他招募了三州之中有才能、能够精通术数的人,希望找到像吴范和赵达这样的人物,但是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在乱世中避难至庐陵,曾侍奉孙辅。他对天文气象的观察异常敏锐,对各种天象变化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测能力。每当遇到自然灾害如水旱或寇贼之时,刘惇都能提前预测并给出对策,使得军中无不对他充满敬畏之心。他因此被尊称为“神明”。
建安年间,孙权在豫章,那时天上出现了异象,于是孙权将这个问题咨询刘惇。刘惇分析后指出,“灾星将在丹杨出现。”孙权询问:“那具体是哪天?”刘惇回答:“客人胜过主人,到了那一天就能知道。”果如他所料,边鸿发动叛乱时,确实应验了刘惇的话。刘惇在多种术数方面都十分擅长,尤其精通太一术,这种术数可以推演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奥秘,深究其核心要义。刘惇著书百余篇,名儒刁玄称他的文章为奇作。刘惇珍视自己的技艺,从不轻易传授给他人,所以世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能力。
赵达,河南人,年轻时跟随汉侍中单甫学习,思维缜密而精密。他认为东南地区有王者之气,适合人们避难,因此毅然决然渡过长江。他精通九宫算术之术,深入探索其中的微妙之处,因此在应对紧急情况时总是能迅速做出反应。赵达以神速著称,比如他曾对飞蝗和隐藏的敌人进行了精确预测,无不一一应验。有人质疑赵达说:“飞来的东西固然难以比较,但谁知道会这样呢?这可能只是巧合罢了。”赵达让人拿出几斗小豆放在席上,然后立定位置,检验覆盘果然准确无误。他还曾经通过观察食物的味道来判断是否有人吃过饭,因为饭菜的味道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一次,他让一位宾客品尝了食物后说:“仓促之间缺少美酒,又没有什么特别的菜肴,无法表达我的诚意。怎么样?”赵达便从盘中取出一根筷子,快速来回摆动,然后说:“你东壁下面有一斛好酒,还有三斤鹿肉,怎么可以空手无功而出呢?”当时座中还有其他宾客存在,赵达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让主客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尊重,主客也感到惭愧地说:“你善长射术而且善于应对,我只不过是想试试看而已,结果真的如此。”于是两人一起享用了美酒并愉快地交谈。
赵达还曾经在仓库中发现成千上万的书信,他把这些书信全部封存起来并试图用计算的方法来确定它们的数量。赵达按照书中的指示操作,最终得出的数字与书函上的数目完全吻合。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信件虽然名字上有数字,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赵达的这种精细入微的分析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吴范、刘惇和赵达三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洞察事物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他们的智慧和技能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学习和传承他们的智慧与技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