綝死时年二十八。休耽与峻、綝同族,特除其属籍,称之曰故峻、故綝云。休又下诏曰:“诸葛恪、滕胤、吕据盖以无罪为峻、綝兄弟所见残害,可为痛心,促皆改葬,各为祭奠。其罹恪等事见远徙者,一切召还。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也。父逸,汉末避乱江东,官至长沙太守。兴少有士名,孙权时除上虞令,稍迁至尚书左曹,以五官中郎将使蜀,还为会稽太守。时琅邪王休居会稽,兴深与相结。及休即位,征兴为太常卫将军、平军国事,封外黄侯。
永安三年,都尉严密建丹杨湖田,作浦里塘。诏百官会议,咸以为用功多而田不保成,唯兴以为可成。遂会诸兵民就作,功佣之费不可胜数,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兴迁为丞相,与休宠臣左将军张共布相表里,邦内失望。七年七月,休薨。左典军万彧素与乌程侯孙皓善,乃劝兴、布,于是兴、布废休适子而迎立皓。皓既践阼,加兴侍中,领青州牧。俄彧谮兴、布追悔前事。十一年朔入朝,皓因收兴、布,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译文
自汉末以来,中国士大夫们相互诽谤攻击,甚至为祸一方。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并非为大仇所激,只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到礼仪,却责怪他人专以正义行事。
解析与翻译
此句意指,从汉末以来,中国的士大夫常常相互攻许和诽谤,甚至因此引发争斗。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完全按照儒家的礼仪来行事,反而指责他人的过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士大夫之间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矛盾冲突。
赏析
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士大夫因理念不合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也为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注释
-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之侄,孙权之子,吴国大将军、丞相
- 孙休:东吴君主,年二十八岁去世
- 诸葛诞:字子文,诸葛恪堂兄,曾任司空,封安乐乡侯,后因政变被废
- 濮阳兴:字子元,陈留人,官至尚书左曹等职,因直言进谏遭忌而贬出朝廷
- 琅邪王休:孙权的儿子,在位时遭到权臣排挤
- 左典军:名彧,与乌程侯孙皓友善,后劝孙兴、张布废太子迎立孙皓
- 侍中:官职名称,掌管朝政顾问
- 左将军:名共布,与孙兴、张布同谋废黜孙休的继承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而且深刻展示了那个时代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