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注释】

五岳盘神基:指华山。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古人以为天下名山有五。

四渎:古代对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四种河流的通称。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意指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而内心追求的是智慧;默守内心的准则,坚守道德的仁爱。

苟不宴出处:如果不安逸于隐居的生活。

托好有常因:寄托好的心愿,总是有固定的依据的。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追溯历史的源头,思念那些遗世独立的隐士。

玉洁箕岩:像美玉一样的洁净,如箕星般的高峻。

金声濑沂滨:声音清脆悦耳,如金声般响亮。

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抛掉世俗纷扰的云雾,振衣而起,掸去身上的尘埃。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足迹跟随尺蠖一样弯曲,道义如同腾飞的蛟龙一样伸展。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峻岭没有比得上的山峰可以攀登,山林中也没有比得上的树木可以砍伐,这里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很清苦。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放声长啸,回归自然的山林之中,潇洒自如地由我主宰一切。

【赏析】

此诗以咏华山为题,诗人登山观景,感慨万千,遂作此诗。全诗以“咏华”为线索,从华山的自然景观写到山居者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最后以“逍遥”收束全篇,抒发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

华山,又名西岳,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北。这首诗就是诗人登临华山时写的。

首联写华山巍峨雄奇、秀丽多姿。华山以险著称,山体陡峭,峰峦叠嶂。诗人登上山顶,只见四周群山环拱,云海弥漫。他感叹地说:“巍峨的华山啊!它耸立在群山之巅,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华山的东、南两面是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湘江,西面是泾河、洛河和汉水。华山北临渭河平原,南依秦岭山脉,三面临空。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华山周围壮丽的景色,不禁赞叹道:“雄伟壮观的华山,它的气势是多么宏伟啊!”

颔联写诗人游览华山的所见所感。“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意思是说,眼睛看到的事物都是暂时的、表面的;只有内心的准则才是永恒的、永久的。诗人认为,人应该追求外在的智慧,保持内心的仁爱。

颈联写隐居生活。诗人在华山上游览后,回到山中过着隐逸生活,不再过那种繁华喧嚣的生活了。他寄情山水,寄情自然,寻找着人生的永恒价值。诗人还写道:“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意思是说,他追寻远古时代的智者,想象那些遗世独立的隐士们的生活。这里的“寻元”指的是追寻远古时代的智慧,也就是追寻真正的智慧;“存终古”指的是保存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洞往”指的是探索过去的奥秘;“想逸民”则是想象那些超脱世俗、隐居生活的隐士们的生活。

尾联写诗人的志向和人生态度。诗人说:“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他希望自己像美丽的玉石一样纯洁无瑕;像美妙的音乐一样清脆悦耳。他还表示自己愿意抛掉世俗纷扰的云雾,振衣而起,掸去身上的尘埃。他的足迹会像尺蠖一样弯曲,而他的道义会像腾飞的蛟龙一样伸展。这里的“玉洁箕岩”指的是像美玉一样的洁净,如箕星般的高峻;“金声濑沂滨”则是指声音清脆悦耳,如金声般响亮。诗人表示自己会像那些超脱世俗、隐居生活的隐士一样,潇洒自如地由我主宰一切。

这首诗通过对华山的描绘以及诗人游览华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