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
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
间步践其径,处处见遗薪。
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
【解析】
此诗为作者隐居于陵峰时所作。诗人登山采药,触景生情,遂作此诗。全诗四首,这是第四首。
【答案】
译文:
层层的山峰有几千里长啊,茂密的树林像带子一样把平原连着。
云彩飘过远远的山岭遮住了阳光,微风吹来吹得荒草梗梗。
茅屋隐藏在深林之中难以看见,鸡叫知道有人来了。
我慢慢走着踩着小径,到处都能看见被砍下的柴薪。
才知道千百年来,所以有皇帝封赐的“上皇民”。
注释:①陵峰:《水经注》说:“汉末,庐江郡陵峰县有陵峰山。”(《寰宇记》卷一〇五引)《一统志》卷一三六载:“陵峰山在府东北一百里。“②修林:指森林。③翳(yī):遮蔽。④梗:草木茂盛貌。⑤茅茨:茅草屋顶或茅草覆盖的房子。⑥遗薪:遗留下的柴禾。⑦上皇民:皇帝赐予百姓的封号。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隐居在陵峰山中,登山采药时所见之景和所悟之理。诗以“触兴”起笔,点明主题。
首联“连峰数千里,修林带平津”,写诗人登临陵峰山巅,放眼望去,层峦叠嶂,延绵起伏,绵延不绝;茂密的树林如带似屏,把平原紧紧包围。这里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出陵峰山势高峻、林木葱茏的特点。
颔联“云过远山翳,风至梗荒榛”,是写诗人在山林中行走的情景。“云”和“风”都是自然界常见的气象现象,但在这里却成为诗人观察景物的重要媒介,使景物具有动态美。“云过”“风至”写出了山中的气候特点。这两句写得很传神,它既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明诗人已经摆脱了尘世的羁绊,进入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完全沉浸在山水之间,忘怀一切,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庄子·秋水》中说:“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狗。”意思是:你没有看见过猫头鹰和野猫吗?它们总是低着身子,趴在地上,等着老虎来吃它。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态度。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山间行走时所见的景象。“茅茨隐不见”一句,写诗人在茂密的树林中行走,只见到树木的繁荫,却看不见茅舍;“鸡鸣知有人”一句,写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鸡叫声,知道有人居住在这里。“茅茨隐不见”和“鸡鸣知有人”两句,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因为从整体上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茂密的树丛。诗人之所以能看见“茅茨”,是因为有了“修林”的遮映和掩蔽;至于“鸡鸣知有人”,则是由于诗人居高临下,耳聪目明。这两句写得很含蓄、很巧妙。
尾联两句写诗人在陵峰山中行走时所见的景象。“间步践其径”一句承“茅茨隐不见”而来,写诗人沿着山路小道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象。“处处见遗薪”一句承“鸡鸣知有人”而来,写诗人在山林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景象。“遗薪”就是遗落下来的柴禾。这两句写得很有意境。诗人由“茅茨”“鸡鸣”想到“遗薪”,进而联想到古代帝王给老百姓的恩惠。“始知百代下,故有上皇民。”这一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最得意的诗句之一。诗人站在高处,俯瞰着脚下的万顷良田,想到了百代以来帝王们给予老百姓的恩惠和好处;想到自己虽然身处深山,远离人间烟火,但却依然可以享受帝王们赐予的恩惠和好处,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百代下”,“故有上皇民!”这里的“上皇民”指的是帝王赐予百姓的恩泽。
此诗写诗人在陵峰山中行猎所见之景及由此引发出来的联想和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境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