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蔼芳林,有集惟岳。
亹亹明哲,在彼鸿族。
沦心浑无,游精大朴。
播我徽猷,□彼振玉。(一章)
彼玉之振,光于厥潜。
大明贞观,重泉匪深。
我有好爵,相尔在阴。
翻飞名都,宰物于南。(二章)
礼弊则伪,朴散在华。
人之秉夷,则是惠和。
变风兴教,非德伊何。
我友敬矣,俾人作歌。(三章)
交道虽博,好亦勤止。
比志同契,惟予与子。
三川既旷,江亦永矣。
悠悠我思,托迈千里。(四章)
吉甫之役,清风既沈。
非子之艳,诗谁云寻。
我来自东,贻其好音。
岂有桃李,恧子琼琛。
将子无矧,属之翰林。
娈彼静女,此惟我心。(五章)

【注释】

  1. 蔼蔼:香气浓郁。
  2. 有集惟岳:聚集在高大的山岳之间。
  3. 亹亹:勤勉、努力的样子。
  4. 沦心:迷失本心。
  5. 播:散布,传播。
  6. 徽猷:美好的谋略、计谋。
  7. 彼振玉:比喻贤德之人。
  8. 大明:明察。
  9.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唐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10. 重泉:指地下,暗喻死者。
  11. 我有好爵:我拥有尊贵的爵位。
  12. 翻飞名都:名声显赫。
  13. 宰物于南:治理南方的政事。
  14. 礼弊则伪:礼节繁琐则虚伪。
  15. 人之秉夷:人秉受自然之性。
  16. 变风兴教:教化之风发生变化。
  17. 我友敬矣:我的友人已经很敬重了。
  18. 交道虽博:朋友之间的交情虽然广泛。
  19. 比志同契:他们的志向相同,彼此契合。
  20. 三川既旷:指长江流经的四川一带土地辽阔,川流宽广。
  21. 江亦永矣:江水也变得长久不息。
  22. 悠悠我思:思念之情无穷无尽。
  23. 吉甫之役:即“吉甫之劳”,指周公旦辅佐成王平定内乱,外征诸侯的功劳。
  24. 清风既沈:比喻德行高尚,影响深远。
  25. 非子之艳:不是你的艳丽。
  26. 我来自东:我来自东方。
  27. 贻其好音:留下吉祥的消息。
  28. 岂有桃李:哪有桃花和李花?比喻没有美色,却有才华。
  29. 将子无矧:你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30. 属之翰林:把这件事交给我吧。
  31. 娈彼静女:那娴静美丽的女子。
    【赏析】
    此诗是顾况写给宜春县令文的赠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宜春的美好祝愿和对朋友的殷切情谊。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而深沉,富有诗意。
    第一、二章以写景为主,赞美宜春的自然风光。首章写芳林繁茂,群山巍峨;次章写大地上万物生长,生机盎然。这些景象都象征着宜春的繁荣和富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宜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四章则从人物的角度来写宜春的美。第三章写宜春的贤德之人,他们心怀天下,为百姓谋福祉;第四章写宜春的美景,江河奔流不息,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宜春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宜春人民的期望和祝福。
    第五、六章进一步描绘了宜春的人文气息。第五章通过“娈彼静女”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宜春女性的赞美之情;第六章则通过对“我友敬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与宜春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宜春的风土人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宜春人民的敬爱之情。
    最后两章则从时间的角度来写宜春的变迁。第七、八章分别以“吉甫之役”和“清风既沈”作为结尾,寓意着宜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暗示了宜春人民的道德品质如同清风一般深远而持久。第九、十章则以“我来自东”和“贻其好音”为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宜春的祝福和期望,希望宜春能够继续繁荣昌盛,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宜春的自然风光、人文气息和历史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宜春的热爱和祝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