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民如何,荼毒于秦。
师旅既加,饥馑是因。
疫疠淫行,荆棘成榛。
绛阳之粟,浮于渭滨。(十五章)
明明天子,视民如伤。
申命群司,保尔封疆。
靡暴于众,无陵于强。
惴惴寡弱,如熙春阳。(十六章)
关中诗十六章
斯民如何,荼毒于秦。
师旅既加,饥馑是因。
疫疠淫行,荆棘成榛。
绛阳之粟,浮于渭滨。(十五章)
注释:
- 斯民:这里的“斯”是一个代词,相当于“这”。在这里指代的是关中的百姓。
- 荼毒:这里是用来形容人民的苦难和痛苦,如同被毒药伤害一样。
- 师旅:军队。这里指的是秦国的军队对关中的侵略。
- 饥馑:饥荒。这里描述的是战争给关中人民带来的饥饿和贫困。
- 疫疠:指瘟疫和疾病。淫行:横行霸道的行为。这里描述的是秦国在战争中的横行霸道行为,导致了疫情和疾病的流行。
- 荆棘:这里指的是生长着荆棘的荒地。成榛:变成了榛树丛。这里描述的是秦国的战争使得原本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荆棘丛生、草木不生的荒地。
- 绛阳之粟:绛州出产的粮食。浮于渭滨:在渭水之滨堆积如山。这里描述的是秦国的掠夺使得关中地区的粮食大量流失,以至于堆积在渭水之滨。
- 明明天子:英明的天子。视民如伤:视百姓为手足,将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就像关心自己的伤口一样。这里的“视”是动词,意为看待;“民如伤”是指像对待受伤的人一样对待百姓。
- 申命群司:向百官下达命令。保尔封疆:保护你们所管辖的疆土。靡暴于众:不得任意虐待百姓。无陵于强:不得欺压强者。这里的“靡”是动词,意为凌辱,“无”是副词,意为不。“陵”是动词,意为欺压,“于”是介词,意为在。“强”是名词,意为强者。这里的“靡暴于众”意为不得凌虐百姓;“无陵于强”意为不得欺压强者。
- 惴惴寡弱:忧虑不安,担心自己或家族的脆弱。如熙春阳:如同春天温暖的气息。这里比喻的是希望和信心。
译文:
关中的百姓如何啊?他们遭受了秦国的荼毒和侵略。
因为战争的到来,关中的百姓陷入了饥荒和贫困之中。
疫情和疾病在秦国横行霸道,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荒芜不堪。
在渭水之滨堆积如山的绛州粮食,都是因为秦国的掠夺而损失惨重。
英明的天子把百姓看得如同自己的手足一样重要,向百官下达命令,保护你们的疆土。
不得凌虐百姓,也不得欺压强者,要怀着忧虑和希望去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达了他对关中百姓遭遇战乱、饥荒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诗中通过描绘秦国对关中人民的荼毒、战争导致的饥荒和疾病,以及对百姓的欺凌,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生活的破坏。然而,诗中的天子却展现出对人民的关爱和责任感,他下令保护百姓的疆土,并要求百官不得凌虐百姓,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战争的影响和社会状况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