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端竟何从,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谁谓握元契。
末问尚悠悠,相与期暮岁。
【注释】
报罗什偈一首:指《报恩论》一文,是梁朝刘峻所作。本诗是该文的序言,写文章的缘起。
本端竟何从:本端,指作者自己。“本端”即自己的本意或宗旨。“竟”,“究竟”、“到底”。此二字连用,表明作者写作《报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佛家所讲的道理。何从,何处开始、从哪里入手呢?
起灭有无际: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生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所以叫“有”,也叫做“无”。
一微涉动境:一微,指微小。境,境界。“一微”是指微小的事物。“涉”,接触。“动境”,指动心的境界。
成此颓山势:指由于接触到微小的事物而产生动心。“颓山势”比喻人的思想受到动摇。
惑相更相乘:迷惑的相状相互重叠。“惑相”指迷惑的相貌,指人的思想。“更相乘”,指相互叠加。
触理自生滞:指接触到迷惑的相貌就会使人的思维陷入僵化而不能自拔。“触理”指接触到事物的道理。“自生滞”,指因受迷惑而产生障碍。
因缘虽无主: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因果关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由某个主宰者来控制的。“因缘”指事物的因果关系。“无主”,指没有控制者。
开途非一世:开道的道路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开途”指开辟道路、开创事业。“非一世”,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
时无悟宗匠:《报恩论》作于公元521年,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正是他推行佛教政策的时期。当时佛教思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为统治者的精神麻醉剂。
谁谓握元契:谁又知道掌握着开启人们心智的关键(“元契”)呢?“元契”即关键,指能够开启人们心智的关键。
末问尚悠悠:最后的提问仍然很遥远。“犹”,还。“悠悠”,遥远的样子。
相与期暮岁:希望我们共同期待到那个时候。“相与”,彼此。“期”,期待;期望。
【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本来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从哪里开始呢?开始时接触一点小问题就产生了动心,从而形成了对动心境界的认识。被迷惑的相貌互相叠加,接触到这些迷乱的相貌就会使人的思维变得僵硬而停滞,不能通达事理。尽管有因缘的存在,但是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控制它。开辟道路的道路并不是一时就可以完成的。在那时,没有人能懂得把握这个关键。”结尾处表达了作者的期盼:“希望我们共同期待到那个时候。”整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