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其六】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
群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
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浮沉。
岂与异乡士,瑜瑕论浅深。
【其七】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其八】
昔余登大梁,西南望洪河。
时寒原野旷,风急霜露多。
仲冬正惨切,日月少精华。
落叶纵横起,飞鸟时相过。
搔首广川阴,怀归思如何。
常愿反初服,闲步颍水阿。
【其九】
宵月辉西极,女圭映东海。
佳丽多异色,芬葩有奇采。
绮缟非无情,光阴命谁待。
不与风雨变,长共山川在。
. 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 注释:我深深地同情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异族同胞,他们虽然身陷囹圄或遭受困境,但仍保持其本质和价值。
- 赏析:诗人通过“同情沦异物”表达了对不同民族同胞深深的关怀与理解,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 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 注释:“草昧”意为混乱、未开化,这里用来形容社会环境。
- 赏析:《效阮公诗》是一首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感慨之作,诗人认为即使是贤能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强调了仁智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 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 注释: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种变化的本质。
- 赏析:诗人通过“变化未有极”表达了对世界无常和人类认知局限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
- 注释:若木是一种神树,位于海外,象征着神秘和力量。
- 赏析:诗人通过对若木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神秘事物的向往和敬畏之情。
- 群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
- 注释:群帝指多位帝王,鸾鸟则象征着高贵和美好。
- 赏析:诗人以“群帝共上下”描绘了一幅皇权的壮丽画卷,而“鸾鸟相追寻”则展现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
- 注释:若木生长在大海边,象征着生命力和坚韧。
- 赏析:诗人通过对若木的生长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之情。
- 群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
- 注释:群帝在这里指的是众多皇帝,鸾鸟则象征着吉祥和美好。
- 赏析:诗人通过“群帝共上下”描绘了一幅皇权的壮丽画卷,而“鸾鸟相追寻”则展现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 注释:夏后是指夏朝的帝王,两龙则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 赏析:诗人通过“夏后乘两龙”描绘了帝王的威风凛凛,而“高会在帝台”则展现了帝王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 夏后乘两龙,高会在帝台。
- 注释:夏后是指夏朝的帝王,两龙则象征着尊贵和权力。
- 赏析:诗人通过“夏后乘两龙”描绘了帝王的威风凛凛,而“高会在帝台”则展现了帝王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 荣光河雒出,白云苍梧来。
- 注释:河雒和苍梧都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境之地,这里分别指代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自然界的美丽风光。
- 赏析:诗人通过“荣光河雒出”展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的景象,而“白云苍梧来”则寓意着国家与自然的美好结合。
- 侍御多贤圣,升降有群才。
- 注释:侍御指的是宫廷中的官员和侍从,贤圣则指德才兼备的人物,群才则泛指各种人才。
- 赏析:诗人通过“侍御多贤圣”表达了对朝廷官员德才兼备的赞赏之情,而“升降有群才”则强调了宫廷中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
- 四时有变化,盛明不徘徊。
- 注释: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指这些季节的变化。
- 赏析:诗人通过“四时有变化”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之情,而“盛明不徘徊”则展现了国家光明正大的发展前景。
- 高阳邈已远,伫立谁语哉。
- 注释:高阳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地方,代表着理想境界。
- 赏析:诗人通过“高阳邈已远”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之情,而“伫立谁语哉”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