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夫殷臣咏汤,追褒玄鸟之祚;周史歌文,上阐后稷之烈;诔述祖宗,盖诗人之则也。至于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傅毅之诔北海,云“白日幽光,淫雨杳冥”。始序致感,遂为后式,影而效者,弥取于工矣。
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而庸器渐缺,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自庙徂坟,犹封墓也。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精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至矣。孔融所创,有摹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及孙绰为文,志在于碑;温王郗庾,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矣。
”`markdown
诔碑
若夫殷臣咏汤,追褒玄鸟之祚;周史歌文,上阐后稷之烈;诔述祖宗,盖诗人之则也。至于序述哀情,则触类而长。傅毅之诔北海,云“白日幽光,淫雨杳冥”。始序致感,遂为后式,影而效者,弥取于工矣。
详夫诔之为制,盖选言录行,传体而颂文,荣始而哀终。论其人也,暧乎若可觌,道其哀也,凄焉如可伤:此其旨也。
碑者,埤也。上古帝王,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又宗庙有碑,树之两楹,事止丽牲,未勒勋绩。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精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至矣。孔融所创,有摹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及孙绰为文,志在于碑;温王郗庾,辞多枝杂;《桓彝》一篇,最为辨裁矣。
译文:
如果谈及殷代的臣子赞美商汤的功业,他们就会称颂玄鸟之德;周朝的历史家歌颂文王的功德,他们的文章能够彰显他的伟大。关于祖宗的诔文,就是诗人的典范。
当描写哀悼之情时,文章就会触动读者的心弦。例如傅毅的诔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白日幽光,淫雨杳冥”,这种开头能引起共鸣,成为后世的榜样,它的影子被效仿的人越来越多。
对于诔文的写作,主要是选择言辞来记录事迹,这是模仿诗体的形式。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表达哀伤。讨论这个人的时候,好像可以见到他的容貌一样清晰;讨论他的哀伤时,感觉就像是自己受伤一样让人同情。这就是它的主旨。
碑是古代用来记录帝王功绩或德行的一种石碑。例如上古帝王在弇山刻石记功就是一种古碑的意义。在宗庙中也有碑,竖立在两根柱子之间,但是没有记载他的功勋。
从后汉时期开始,碑碣大量出现。才华横溢的人写下来的碑文,没有谁能超过蔡邕的。例如杨赐的碑文,文字刚正有力,充满训诫意味;陈、郭二人的文章,用词严谨而不夸张;周朝和汉朝的碑文,无不精审恰当。他们的叙述简明扼要,用词高雅且富有韵味;语句转换自如,含义深远。观察这些作者,他们的才华自然到了极致。孔融所创造的碑文,有模仿伯喈的风范;张、陈等人的作品,辩论能力出众。孙绰的文章专注于碑文,温王和郗庾的文章内容繁杂。其中《桓彝》一文最擅长分析问题。
注释:
- 若夫(句首词): 这里表示“说到……”的意思。
- 殷臣(指殷朝的臣子): 殷朝,即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名称。
- 追褒玄鸟之祚(追赞):追溯并赞扬某位君主的美好事迹或品德。玄鸟,指燕子,通常被认为是商朝的象征。
- 周史(指周朝的历史家): 周朝,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朝代。
- 上阐后稷之烈(宣扬):宣扬,这里指通过某种方式来展示或强调某人或某事物的美德。
- 诔述(指对某人的事迹进行描述): 诔文是对死者生前事迹进行评价和纪念的文章。
- 序述哀情(指描述悲伤的感情): 这里的“序述”与“诔述”类似,都是指对某一事件或个人的生平事迹进行详细描述。
- 傅毅(指东汉著名文学家傅毅): 他是《文心雕龙·诔碑》中提到的一位人物。
- 白日幽光(形容阴沉暗淡的天空): 形容天空昏暗、阴霾的景象。
- 淫雨杳冥(形容大雨连绵不断的情况): 这里是说雨下得大而久不停歇。
- 骨鲠训典(指文章措辞刚直有力): “骨鲠”比喻文章措辞直率而有力,“训典”是指教导典籍中的典故。
- 事止丽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 停止,不再继续进行。
- 碑者(指碑文): 碑是一种刻有文字的石碑,用于记载重要事件或表彰某人的功绩或美德。
- 埤(pí):古代汉语词汇,意为“小”。
- 上古帝王(指古代的帝王): 上古,泛指古代。
- 纪号封禅(指帝王在山上举行封禅仪式):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仪式,以示祈求长生不老和国家安定。
- 树石埤岳(指树立标志石以表彰功绩): 树石指的是刻石立碑,而“埤岳”则代表山岭。
- 古文经典(指古代的经典著作): 古文指古代的书面语言。
- 文心雕龙(即《文心雕龙》): 这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学理论的著作,由刘勰所著。
- 第十二篇(指《文心雕龙》中的第12篇):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名著之一。
- 碑和铭(指碑文和铭文): 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铭文则是一种简短的文体,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对某个事件的评论。
- 诗体(指诗歌的体裁): 诗歌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抒情为主、韵律为特点。
- 上达(向上传达): 指通过一定的渠道向上级反映情况。
- 影而效者(比喻效法别人的做法): 指模仿别人的行为或成就。
- 察其为才(观察一个人的能力): 在这里表示“审视”某人的能力。
- 诗人之则(指诗人的创作规范): 这里的“诗人之则”是指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或规范。
- 序述哀情(指描述悲伤的感情): 同上解释。
- 杨赐之碑(指杨赐写的碑文):杨赐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或学者的名字。
- 骨鲠训典:同上解释。
- 陈郭二文:陈郭是人名,可能是东汉时期的人。
- 周胡众碑:周胡可能是当时的人名或者地名。
- 孔融所创:孔融是东汉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 辩给足采:意思是文章的论述充分有力,观点鲜明。
- 辨裁(辨别裁断):判断和裁决。
- 温王(指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 温王是孙权的字,他在三国时期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
- 郗庾(指西晋时期的文人郗超和庾亮):两位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生活在晋代时期。
- 桓彝(桓彝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文人): 桓彝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