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
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矣。降及后汉,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然履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至于苏顺、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其心实。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及潘岳继作,实锺其美。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诗句与译文
1. 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哀”字,在古汉语中,是形容词,指悲痛。)
译文:
- 哀(悲哀),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表示内心的悲伤。
2. 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黄发”,即老年人,这里用来比喻年纪大的人;“夭昏”,意为过早地去世或死亡。)
注释:
- “以辞遣哀”是指通过言辞来表达悲伤。
- “盖下流之悼”意味着这种悲伤是向下流传的,通常针对那些年纪较大或地位较低的人。
3. 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三良”指的是秦朝末年因忠义而死的三位大臣。)
译文:
- 过去有三位忠臣为秦朝而殉难,但没有人能赎回他们的尸首。他们的事迹都被视为早逝和冤枉。
- 《黄鸟》这首诗是对亡国之君的哀悼,也许这也是诗人抒发哀怨的一种方式吧。
4. 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矣。(“霍嬗”是指汉武帝时期被赐死的人物。)
译文:
- 当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的时候,霍嬗突然去世,皇帝非常伤心。
- 因此写了诗歌来表达他的悲伤。
5. 降及后汉,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汝阳主”可能是指东汉时期的某个人物的妻子或亲属。)
译文:
- 到了后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汝阳的主人死亡,崔瑗写了一篇哀悼的文章,改变了传统的格式。
6. 然履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履突鬼门”和“驾龙乘云”都是神话或传说中神仙的形象。)
译文:
- 虽然文章充满了奇异和神秘的色彩(如履突鬼门),但是并没有悲伤的内容(“怪而不辞”);
- 文章还采用了类似歌谣的形式(“颇似歌谣”),让人联想到了汉武帝(“汉武”)。
7. 至于苏顺、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其心实。(“苏顺”和“张升”可能是两位文学家的名字。)
译文:
- 到了苏顺和张升的时候,他们写的关于悲伤的文章虽然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但却没有触及到内心最深处的痛苦。
8. 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建安”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个朝代名称。)
译文:
- 在建安时期,只有王伟长的哀辞写得比较好,《行女》这篇作品也让人深感悲痛。
9. 及潘岳继作,实锺其美。(“钟其美”意味着他的作品很出色。)
译文:
- 到了潘岳的时候,他的哀辞确实很有韵味。
10. 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虑赡”(思考周全)、“词变”(词汇变化多端)、“情洞”(感情深切)等词语描绘了他的写作特点。)
译文:
- 他考虑周全,用词丰富多变,表达深沉的感情和痛苦,叙述流畅如同史书,结尾模仿诗歌的形式,使用四言句型,很少有拖沓的句子;因此能够做到既正直又委婉,既有传统又有新意。《金鹿》、《泽兰》这样的作品,没有人能够超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