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诗句:
世说新语 · 德行第一
注释:
-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集,记录了当时士人的言论和行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德行”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一”表示在德行上最为突出。
-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描绘了华歆对待弟子严谨有礼,即使是在安静的室内环境下,也保持着像朝廷典礼一样严肃的态度。
- “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不失雍熙之轨焉”讲述了陈元方兄弟之间相互宠爱、宽容,即使在家中也是和谐有序,没有失礼之处。
-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描述了管宁和华歆在园中一起锄地时,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挥锹就像对待瓦石一样,而华歆则将其扔出。
-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表明王朗经常将华歆的品德和智慧作为榜样来推崇。
- “华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描述华歆在一个特殊的节日(蜡日)集合家人一同饮酒庆祝,王朗也效仿他的行为。
- “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张华认为王朗只是表面上模仿华歆,实际上离华歆的高尚品格相差甚远。
-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展示了华歆在危难时刻坚定的原则和王朗在关键时刻的犹豫不决。
-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通过这件事,世人开始比较华歆和王朗的品德高低。
译文:
-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华歆对待弟子非常严谨,即使在安静的房间里也保持着庄严的礼仪。陈元方和他的兄弟都十分溺爱他们,但是家里的秩序始终井然有序,没有失礼的地方。管宁和华歆在一个园子里共同锄草,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像对待石头一样挥锹将其铲掉,而华歆却将其捡起丢开。王朗常常称赞华歆的高尚品质。有一次华歆在特殊的日子里召集家人一起饮酒庆祝,王朗也效仿他的行为。当有人告诉张华王朗模仿华歆的事时,张华说:”王朗只是表面看起来像是华歆,但实际与他相差甚远。”
- 华歆和王朗都乘船逃难,有个陌生人想加入他们,华歆立即拒绝。王朗却说:”幸好你还宽厚些,为什么不行呢?”后来敌人追上了,王朗想要抛弃这个人。华歆说:”我原本就怀疑你,正是因为你才这样做。既然已经接受了你的寄托,怎么能急着抛弃你呢?”于是仍然像原来一样带着那个人。世人因此评判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 事后王祥侍奉他的母亲朱夫人非常恭敬,家中有一棵李树结出的果子特别好,母亲经常让他守护。有一次风雨突然来临,王祥抱着李树哭了起来。王祥曾经在另一张床上睡觉,母亲亲自过去砍他的头。恰好王祥偷偷起来时,只砍到被子。回来后知道母亲对他非常不满,便跪在地上请求母亲的原谅。母亲因此深受感动,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