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王安丰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诗句及注释:
- 世说新语 · 德行第一: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记录了魏晋时期一些人物的品德、言行和故事,是了解那个时代风貌的重要文献。
- 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 晋文王(司马昭)称赞阮嗣宗非常谨慎小心。
-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王戎曾提到他和嵇康一起生活了二十年,他从未看到过嵇康有过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
-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王戎和和峤在遇到重大丧事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孝道。
- 王鸡骨支床: 王戎因悲痛过度而消瘦到骨头像鸡骨一样支撑在床上。
- 和哭泣备礼: 和峤因为哀悼过度而表现得非常悲伤,甚至到了尽失礼仪的地步。
- 武帝谓刘仲雄曰: 晋武帝(司马炎)询问刘仲雄对上述情况的看法。
- 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 刘仲雄问裴令公是否经常去看望王戎、和峤二人,并得知和峤因哀伤过于礼法,使他感到忧虑。
-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 这里提及梁王和赵王是国家中比较亲近的人。
- 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 裴令公每年向两国请求支付大量的租金,以此来帮助那些经济上较为困难的中表亲戚。
- 或讥之曰: 有人批评这种做法。
- 何以乞物行惠: 为什么要用索取财物的方式来做善事呢?
- 损有余,补不足: 意思是让富裕的人贡献出多余的财物来帮助贫穷的人。
- 天之道也: 这是裴令公解释这一行为是符合天道的道理。
- 王戎云“太保居在正始中,不在能言之流”: 王戎认为荀勖的地位是在正始年间,而不是一个擅长言辞的流辈。
- 王安丰遭艰: 这里的安丰指的是王戎的父亲名安丰。王戎遭遇了困难。
- 至性过人: 王戎的性情非常纯真超过常人。
- 裴令往吊之: 裴令前往吊唁。
- 浚冲必不免灭性之讥: 王浚冲(即王濬)必定会受到无法掩饰其行为的讽刺。
译文:
晋文王评价阮嗣宗极其谨慎,每与他交谈,言谈总是深奥玄远,从不评论任何人的好坏。
王戎曾经说过:“我与嵇康相处了二十年,没有看到他高兴或者恼怒的时候。”
王戎和和峤同时遭受重大的丧事,他们都以孝敬父母为称。王戎因悲伤过度而瘦弱到骨骼支撑在床上,而和峤则因为极度悲伤而失去了一切礼节。晋武帝(司马炎)对刘仲雄说:“你多次拜访王戎和和峤吗?听闻和峤悲伤超过了礼法,让人担忧。”刘仲雄回答说:“和峤虽然遵守礼节,但神魂依然保持;而王戎虽然没有遵守礼节,但他的悲伤使得他的体态变得极为憔悴。我之所以认为和峤生性孝顺,是因为他在生前就表现出了孝顺的行为;而王戎则是死后才表现出了孝顺。陛下不应该担心和峤,而是应该担心王戎。”
梁王、赵王因为是国家的亲族且当时地位贵重,所以裴令公(裴楷)每年向他们请求支付巨额的租金,用以救济那些中表亲戚中生活贫困的人。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为什么要通过索取财物的方式去做好事呢?”裴楷回答说:“这是损有余、补不足的自然法则。”
王戎曾经提到:“荀勖居住在正始年间,并非只是会说话的人。”王戎认为荀勖的地位在正始年间,而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流辈。
王安丰遭受了不幸,性情纯真超过常人。裴令前往吊唁,问道:“如果你真的悲痛到了极点,一定会被人们指责为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感。”王戎回答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忍受悲痛而不显露出来,那么他就不会被他人所知晓。”
王安丰遭遇了困境,他的性格超越了常人。裴令前往吊唁,问道:“如果你真的悲痛到了极点,一定会被人们指责为不能克制自己的情感。”王戎回答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忍受悲痛而不显露出来,那么他就不会被他人所知晓。”
王浚冲在父亲去世后悲痛欲绝,他的悲痛程度超出了常人所能承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