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庾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箸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刘尹在郡,临终绵惙,闻阁下祠神鼓舞。正色曰:“莫得淫祀!”外请杀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勿复为烦。”

译文

  1. 桓温听说有人赞赏深公的德行,总是说:“深公既有着长久的好名声,加上先达之人都知道他的好,又与自己的祖先交好,不应该说他。”
  2. 庾亮的马叫有卢(或称“有卢”,即骏马),有人说要卖它。庾亮说:“如果有人要买,那一定是出于恶意。怎么能不安于自己而把它卖给别人呢?以前孙叔敖为了后人杀了两头蛇,这是古人的美谈,效仿这个行为,不是很明智吗?”
  3. 阮光禄在剡县时,曾经拥有一辆很好的车,借的人都会给他。有个人想借这辆车,但又不敢说。之后阮光禄知道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有车却不能让人使用,为什么还要有车呢?”于是他就把车烧了。
  4. 谢奕担任剡令时,有个老翁犯法,谢奕用醇酒罚他,以至于喝醉还不停手。那时谢奕的儿子年幼,穿着青布裤子坐在父亲的膝盖边劝阻他说:“阿兄,老翁是可以考虑的,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然后谢奕便改变了态度说:“阿奴是不是要离开我了呢?”于是放走了老人。
  5. 谢太傅非常看重褚季野,常说:“褚季野虽然不开口说话,却也能展现出四季之气。”
  6. 刘尹在郡任职时,临终前病得厉害,听说他在阁下祭祀神灵并鼓舞。脸色严肃地对人说:“不能搞淫祀!”外请杀车中牛来祭神。谢真长回答说:“我的祈祷已经很久了,不要再麻烦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东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政治风貌,尤其是士大夫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从各个片段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尊重与谦逊

  • 桓温谢奕 都表达了对他人德行的高度赞赏,同时也体现了对长辈、先贤的尊敬。这种尊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也体现在行动上,如不让他人利用自己的声誉或地位谋私利等。

2. 道德自律

  • 褚季野 即使不言不语,也能体现出良好的气质,符合四时之气。这反映了褚季野即使在无声无息中也能表现出高尚的个人品行。
  • 谢真长 通过拒绝为他人操心,显示了他个人的独立性和道德自律。

3. 政治清明

  • 刘尹 在临终前仍要求禁止淫祀,显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忧。这种立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道德和宗教的高度重视。

4. 政治智慧

  • 谢奕 在处理老翁的问题时,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榜样,鼓励其他人遵守规矩,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领导者的智慧。

5. 文化传承

  • 诗中提到的各种典故(如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以及对于古代美德的引用,展示了东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化素养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东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政治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