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箸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诗句与译文一一对应

1. 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箸箄,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

  • 宾客诣陈太丘宿:客人拜访陈寔(陈太丘)并留宿。宿,住宿;诣,拜访。
  • 太丘使元方、季方炊:陈寔让长子元方和次子季方烧火做饭。炊,烧火做饭;使,让……做某事。
  • 客与太丘论议:客人和陈寔一起讨论事情。论议,讨论;论,谈论;议,议论。
  • 二人进火:元方和季方生火。进,生火;火,这里指生火做饭的用具。
  • 俱委而窃听:同时放下手头的事偷偷地听着。俱,一起;委,放下;窃听,偷听。
  • 炊忘箸箄:烧火时忘记了放竹筷子在锅里。炊,烧火;箸,筷子;箄,锅盖或锅底。
  • 饭落釜中:饭掉进了锅里。落,落下;釜,大锅。
  • 太丘问”炊何不馏”:陈寔问为什么饭没有煮熟。馏,煮;未,表示否定。
  • 元方、季方长跪曰:元方和季方恭敬地跪着回答说。长跪,长腿跪,表示尊敬或恭敬。
  • “仿佛志之”:好像记得是这么回事。仿佛,好像;志,记;之,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事情。
  •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元方和季方互相争辩起来。说,说话;易,交换;夺,争抢。
  • 言无遗失:谈话中没有遗漏的地方。无,表示否定;遗失,丢失;言,说话的内容或话语。
  • 日远:太阳远在天边,形容距离遥远。日,太阳;远,遥远。
  • 长安消息:来自长安的消息。长安,古都名,今陕西省西安;消息,消息、信息;语,说话的意思。
  • 潸然流涕:眼泪流了下来。潸然,流泪的样子;流涕,流泪。
  • 何致于泣:为何要哭呢?致,达到;何,什么;泣,哭泣。
  • 举目见日:抬起头来看到太阳。举目,抬头看;见,看到;日,太阳。
  • 不见长安:看不到长安(指家乡)。不见,看不到;长安,古都名,今陕西省西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陈寔家的孩子们在陈寔面前吃饭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和对长辈的尊敬。诗中的孩子们虽然年幼无知,但他们对事物的反应却十分敏锐和真实。他们在陈寔面前吃饭时不小心弄翻了锅,这让陈寔感到惊讶和疑惑。然而,他们却能够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承认错误。这种诚实的态度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令人感动。此外,诗中的孩子们还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他们在吃饭前都会认真观察陈寔的表情和动作,然后根据这些线索推测出应该做什么才能得到表扬。这种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人钦佩不已。总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