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复(巾军)。”儿云:“已足,不须复(巾军)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箸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箸复衣,但箸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与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鞠爱过于所生。
世说新语 · 夙惠第十二
【诗句】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箸复衣,但箸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
【译文】
2024年12月24日
晋孝武帝十二岁时,那时是寒冬,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睡觉时却铺上了两层褥子。谢安劝导他说:“圣上的体魄应该有规律地生活。陛下白天过于寒冷,夜晚又过于温暖,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回答:“白天活动,夜晚宁静。”谢安感叹道:“这样的治理,不亚于先帝。”
【赏析】
晋孝武帝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他的智慧和敏锐度远超常人。尽管冬日里寒风凛冽,他却仅着几层单衣,显示出他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对寒冷的抵抗力。到了晚上,他又能盖上厚褥,充分体现了他对冷暖感知的精准把握和对舒适生活的渴望。
谢安的劝诫不仅是出于担忧,更是一种对君王健康的关爱。他深知帝王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生活,因此特别关注皇帝的饮食起居。而孝武帝的回答“昼动夜静”,不仅表明了他对于昼夜温差的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自己健康管理的认识。这种从容和淡定的态度,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睿智。
谢安的叹息“上理不减先帝”更是点出了晋孝武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天赋异禀。他能够继承并发扬先帝的治理之道,使得国家更加稳定繁荣。这不仅是对孝武帝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治国理念的认可。
这首诗通过对晋孝武帝童年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敏感的情感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对帝王素质的期待。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