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镇南作荆州,王修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修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王东亭与孝伯语,后渐异。孝伯谓东亭曰:“卿便不可复测!”答曰:“王陵廷争,陈平从默,但问克终云何耳。”

诗句

  1. 世说新语 · 仇隙第三十六

  2. 应镇南作荆州,王修载、谯王子无忌同至新亭与别。

  3. 坐上宾甚多,不悟二人俱到。

  4. 有一客道:“谯王丞致祸,非大将军意,正是平南所为耳。”

  5. 无忌因夺直兵参军刀,便欲斫。

  6. 修载走投水,舸上人接取,得免。

  7. 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

  8. 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

  9. 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

  10. 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译文

  11. 《世说新语·仇隙》是第三十六则。

  12. 应镇南将军担任荆州长官,王修载和谯王子无忌一起来到新亭与他告别,因为座上宾客众多,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两个人同时到达了。有一个客人说:“谯王的谋反而导致祸患,这不是大将军的意思,而是平南的所作所为罢了。”

  13. 子无忌就抓住直兵参军的刀子想要砍杀。

  14. 王修载跑进水中,船上的人接住了他,他才避免了危险。

  15. 王右军一向轻视蓝田,而蓝田晚年的名声和评价反而上升了,这让右军更加不满。

  16. 蓝田在会稽遭遇父亲的丧事,暂停在山阴处理丧事。右军代理郡守的职务,多次表示要去祭奠哀悼,但连续几天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后来他去拜访蓝田家自行通报情况,主人正在哭泣着迎接他,他却不往前走而是离开了,因此冒犯了蓝田。从此两人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后来蓝田来到扬州任太守,右军还在任职的地方。刚得到消息后,他就派一个参军到朝廷上请愿,请求把会稽改设为越州。他的使者传达命令时失误了旨意,这让当时的贤达们非常嘲笑他。蓝田秘密地命令下属审查他在该郡的诸多不法行为,因为他之前已经存在嫌隙,所以让他自己负责改正这些错误。右军就称病离开了郡守的职位,用满腔的愤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注释

  17.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由刘义庆编纂。该书记载了晋朝文人学士的轶事逸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士族阶层的精神风貌。

  18. 仇隙:指彼此之间存在的怨恨和矛盾。

  19. 王修载:指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字修远)。

  20. 谯王子无忌:指谯国公司马无忌(字子开),他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儿子。

  21. 陈平从默:陈平(陈涉)曾经因为被刘邦怀疑而选择沉默,这里借指王羲之对王献之的行为感到不满。

  22. 克终:能够坚持到最后,即活下来。

  23. 东亭:指王导,字茂弘,曾任司徒左长史,封爵东亭侯。

  24. 孝伯:指司马昱,晋成帝司马衍的弟弟,时任琅邪太守。

  25. 扬州:指晋朝的扬州刺史,司马昱曾一度担任这一职务。

  26. 密令:秘密地命令。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王羲之与司马无忌、司马昱等人之间的交往故事,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恩怨纷争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性。其中,王羲之对于司马无忌的嫉妒、王导对司马昱的忠诚以及对王献之的不满,都是古代士人关系的真实写照。同时,诗中的典故、比喻和对话形式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