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豫元年,除宁朔将军、淮南太守,迁骁骑将军,寻加淮陵太守。太宗晏驾,后废帝即位,佃夫权任转重,兼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馀如故。欲用张澹为武陵郡,卫将军袁粲以下皆不同,而佃夫称敕施行,粲等不敢执。元徽三年,迁黄门侍郎,领右卫将军,太守如故。明年,改领骁骑将军。其年,迁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犹管内任。以平建平王景素功,增邑五百户。
时废帝猖狂,好出游走,始出宫,犹整羽仪,引队仗;俄而弃部伍,单骑与数人相随,或出郊野,或入市廛,内外莫不惧忧。佃夫密与直阁将军申伯宗、步兵校尉朱幼、于天宝谋共废帝,立安成王。五年春,帝欲往江乘射雉。帝每北出,常留队仗在乐游苑前,弃之而去。佃夫欲称太后令唤队仗还,闭城门,分人守石头、东府,遣人执帝废之,自为扬州刺史辅政。与幼等已成谋,会帝不成向江乘,故其事不行。于天宝因以其谋告帝,帝乃收佃夫、幼、伯宗于光禄外部,赐死。佃夫、幼罪止身,其馀无所问。佃夫时年五十一。
诗句内容为:“泰豫元年,除宁朔将军、淮南太守,迁骁骑将军,寻加淮陵太守。太宗晏驾,后废帝即位,佃夫权任转重,兼中书通事舍人,加给事中、辅国将军,余如故。欲张澹为武陵郡,卫袁粲不同而议,遂称敕施行。”
此诗出自《宋书·卷九十四 列传第五十四 恩幸》。作者沈约,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诗中描述了一个名叫佃夫的人物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角色和经历。
诗中的“泰豫元年”指的是宋朝的泰豫元年(公元420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的年份。佃夫在这一年被任命为宁朔将军和淮南太守,随后他又升任骁骑将军并最终加封淮陵太守。这说明他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权力也日益增强。
诗中提到了后废帝的即位。这发生在南朝宋明帝刘彧去世后,其子刘昱继位,史称“后废帝”。后废帝即位时,佃夫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上升,他得以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和给事中等重要职务。然而,尽管地位显赫,他却并未能继续维持权力,而是被指控参与了一系列阴谋活动。
诗中的“张澹为武陵郡,卫袁粲不同而议,遂称敕施行”可能描述了与佃夫相关的历史事件。张澹和袁粲都是当时著名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分歧和争议可能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皇帝下令执行这一决定,显示出朝廷对于这些事件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佃夫的生平及其与政治事件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的权力斗争和个人命运。通过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权力结构的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