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久矣,匈奴之与中国并也。自汉氏以前,绵跨年世,纷梗外区,惊震中宇。周无上算,汉收下策。魏代分离,种落迁散,数十年间,外郡无风尘之警,边城早开晚闭,胡马不敢南临。至于晋始,奸黠渐著,密迩畿封,窥候疆场,俘民略畜者,无岁月而阙焉。元康以后,《风雅》雕丧,五胡递袭,剪覆诸华。及涉珪以铁马长驱,席卷赵、魏,负其众力,遂与上国争衡矣。
高祖宏图盛略,欲以苞括宇宙为念,逮于悬旗清洛,饮马长泾,北狄恤锐挫锋,闭重崄而自固。于时戎车外动,王命相属,裳冕委蛇,轺轩继路,旧老怀思古之情,行人或为之殒涕。自是关、河响动,表里宁壹。宫车甫晏,戎心外骇,覆我牢、滑,剪我伊、瀍,是以太祖忿之,开定司、兖,而兵无胜略,弃师陨众,委甲横原,捐州亘水,荆、吴锐卒,逸气未摅,偏城孤将,衔冤就虏,遂蹙境延寇,仅保清东。自是兵摧势弱,边隙稍广,壮骑陵突,鸣镝日至,刍牧年伤,禾麦岁犯。小则囚虏吏民,大则俘执长守,羽书继涂,奔命相属,青、徐、兖、冀之间萧然矣。而自木末以来,并有贤才狡算,妙识兵权,深通战术,属鞬凌厉,气冠百夫,故能威服华甸,志雄群虏。至于狸伐篡伪,弥煽凶威,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虽冒顿之鸷勇,檀石之骁强,不能及也。遂西吞河右,东举龙碣,总括戎荒,地兼万里。虽裂土分区,不及魏、晋,而华氓戎落,众力兼倍。至乃连骑百万,南向而斥神华,胡旆映江,穹帐遵渚,京邑荷檐,士女喧惶。天子内镇群心,外御群寇,役竭民徭,费殚府实,举天下以攘之,而力犹未足也。既而虏纵归师,歼累邦邑,剪我淮州,俘我江县,喋喋黔首,跼高天,蹐厚地,而无所控告。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系虏,自江、淮至于清、济,户口数十万,自免湖泽者,百不一焉。村井空荒,无复鸣鸡吠犬。时岁唯暮春,桑麦始茂,故老遗氓,还号旧落,桓山之响,未足称哀。六州荡然,无复余蔓残构,至于乳燕赴时,衔泥靡托,一枝之间,连窠十数,春雨裁至,增巢已倾。虽事舛吴宫,而歼亡匪异,甚矣哉,覆败之至于此也。
索虏的诗句,通过其历史背景和内涵,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对彼此的蔑称,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以下是具体的诗句:
- 诗题与作者: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由南朝的史臣所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
- 在这段记载中,“索虏”作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特定称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对立和文化冲突。
- 诗句原文:
- “久矣,匈奴之与中国并也。自汉氏以前,绵跨年世,纷梗外区,惊震中宇。”
- “周无上算,汉收下策。魏代分离,种落迁散,数十年间,外郡无风尘之警,边城早开晚闭,胡马不敢南临。”
- “至于晋始,奸黠渐著,密迩畿封,窥候疆场,俘民略畜者,无岁月而阙焉。”
- “元康以后,《风雅》雕丧,五胡递袭,剪覆诸华。”
- “及涉珪以铁马长驱,席卷赵、魏,负其众力,遂与上国争衡矣。”
- 诗意解析:
- 诗句中的“匈奴”和“中国”反映了汉族政权对周边异族的警惕和防御态度。
- “久矣,纷梗外区”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
- “周无上算,汉收下策”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些失败或挫折,反映了北朝对南朝的战略失误。
- “魏代分离,种落迁散”描述了北魏分裂后,北方少数民族的流散和变迁。
- “晋始,奸黠渐著”指出从晋朝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变得更加狡诈和活跃。
- “铁马长驱,席卷赵、魏”描述了北朝军队的强势和南征北战的战绩。
- “负其众力,遂与上国争衡矣”表明北朝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南朝抗衡。
- 历史背景:
-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至589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
- 这一时期政治局势复杂,各政权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争斗,民族关系紧张。
- “索虏”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反映了当时南方政权对北方的歧视和压迫。
- 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民族融合,如鲜卑等族群逐渐汉化。
- 诗中意象:
- “发辫”“胡虏”等词汇描绘了当时北方民族的特点。
- “连骑百万”,形容北朝军队的强大和气势。
- “胡旆映江”,描绘了北朝军队的壮观景象。
- “京邑荷檐”,反映了南朝都城的繁荣景象。
- 赏析:
-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深刻反思。
- 通过对“索虏”这一特定称谓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动态。
- 诗句中的“久矣,纷梗外区”等表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和谐的追求。
- 诗中反映出的政治立场和民族观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思考。
索虏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对北朝的一个特定称谓,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对立和文化冲突。通过诗句原文及其翻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以及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