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 三百四十四 三百一十五 九万五千七百六十 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五
火 四百五十九 二百一十五 六万五千三百六十 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五
土 三百八十三 三百七十 一十一万二千四百八十 二万七千七百五十
金 二百六十七 一百六十七 五万七百六十八 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五
水 七十九 二百四十九 七万五千六百九十六 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五木后元丙戌,晋咸和元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百十八年算上。火后元乙亥,元嘉十二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九年算上。
土后元甲戌,元嘉十一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十年算上。金后元甲申,晋太元九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六十年算上。水后元乙丑,元嘉二年,至元嘉二十年癸未,十九年算上。
推五星法:各设其元至所求年算上,以合数乘之,满合岁为积合,不尽曰合余,多者以合数除之,得一,星合往年,得二,合前往年,不满合数,其年。〔木、土、金则有往年合,火有前往年合,水一年三合或四合也。〕以合余减合数为度分,〔水度分满合岁则去之也。〕以周天〔十一万一千三十五〕乘度分,满日度法为积度,不尽曰度余。命度以室二,算外,星合所在度也。以合数乘其年,内雨水小余,并度余为日余,满日度法从积度为日,命以雨水,算外,星合日也。求星见日法,以法伏日及余〔木则十六日及金是也。〕加星合日及余,满日度法成一日,命如前,星见日也。求星见度法,以法伏度及余〔木则二度及余是也。〕加星合度及余,满日度法成一度,命如前,所见度也。以星行分母〔木则二十三见也。〕乘见度余,满日度法得一,分乃日加所行分。〔木顺日行四分。〕分满其母成一度,逆顺母不同,〔木逆分母七也。〕当各乘度余,留者承前,逆则减之,伏不书度,经室去分,不足减者,破全度。〔五星室分各异,若在行分,各依室分去之。〕
诗句
木三百四十四 三百一十五 九万五千七百六十 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五
火四百五十九 二百一十五 六万五千三百六十 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五
土三百八十三 三百七十 一十一万二千四百八十 二万七千七百五十
金二百六十七 一百六十七 五万七百六十八 一万二千五百二十五
水七十九 二百四十九 七万五千六百九十六 一万八千六百七十五
译文
木星的周期为344年,从木纪开始算起。火的周期为459年,也是从火纪开始计算。土星的周期是383年,土纪开始算起。金星的周期为267年,同样从金星纪算起。水星的周期是79年,也是从水纪开始计数。
注释
木星、土星、金星:这些行星在中国古代天文中分别对应于“岁”,“纪”和“星”,其周期和年份对应有具体的数值。例如,木星的周期是344年,即从木纪(一种时间单位)开始计算。
火星:在五行理论中代表“火”。
土星:在五行理论中代表“土”。
金星:在古代中国天文学中代表“金星”。
水星:在五行理论中代表“水”。
度分:表示日与夜的比例关系,用于计算行星位置的精确度。
周天:古代天文学中的一天的长度,大约为11万1350度。
日度法:用于计算日与夜比例的标准方法。
合余:指的是在计算过程中剩余的部分,即无法完全用天数来计算的部分。
积合:指所有天数的总和。
度余:指的是日度法计算的结果中剩余的部分。
合数:这里指的是天数的倍数,如344, 459, 383等。
合元:表示一个时间段内所有星星的周期总和。
积度:由积合和度余相乘得到的结果。
度余:指在积度的基础上,还剩下多少度未被计算进去。
合余减合数:指的是将度余减去相应的合数,得到的是剩余的度数。
水度分满合岁则去之也:这是指如果水星的度余达到或超过一个完整的周天,那么剩下的部分就需要从总数中去除。
逆顺母不同:这句话可能是描述如何计算水星的位置时需要考虑的两种情况,即从顺行方向到逆行方向的变化。
逆则减之:如果从逆行方向计算,那么需要减去相应的值。
伏不书度:意思是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记录这个度数,可能是因为它已经被前面的操作计算过了。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古代中国对星体运动的理解,通过列出不同行星的周期和它们各自对应的年份,展示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数学模型的应用。通过使用“合元”、“积合”等概念,展现了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天文观测数据的细致分析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