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初与日合,伏,十七日,日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行三十四度,度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见西方。〔去日十七度。〕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而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留,不行,四日,夕伏西方。伏十一日,退六度,而与日合。又十一日退六度,而晨见东方。留四日。顺,迟,七日行五度。疾,十八日行二十四度,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一百一十五日,日余六万六千七百二十五,行星如之。一合五十七日,日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行星亦如之。盈加缩减,十六除月行分,日法除盈缩分,以减度分,盈加缩减。
推卦:因雨水大小余,加大余六,小余三百一十九,小余满三千六百四十八成日。日满二十七日余不足加减不加周虚。
诗句
《宋书·志第三·历下》
水:初与日合,伏,十七日,日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行三十四度,度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见西方。〔去日十七度。〕顺,疾,日行一度三分之一,十八日行二十四度而迟。日行七分之五,七日行五度。留,不行,四日,夕伏西方。伏十一日,退六度,而与日合。又十一日退六度,而晨见东方。留四日。顺,迟,七日行五度。疾,十八日行二十四度,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一百一十五日,日余六万六千七百二十五,行星如之。一合五十七日,日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五分,行星亦如之。盈加缩减,十六除月行分,日法除盈缩分,以减度分,盈加缩减。
译文
《宋书·志第三·历下》
在古代中国,人们观察天文时会使用《宋书》,其中记录了一个关于天象变化的过程:
- 水星与太阳相合后,开始伏藏,17天后,太阳剩余7万1215分的余数,运行了34度,余数是7万1215分。
- 在这段时间内,它向东南方移动,速度很快。
- 当它运行到18天后,它的速度变慢,速度为每日行进一度(即每小时行进360度中的1/3)。
- 到了第24天,它再次变快,速度为每日行进24度。
- 在第4天,它向西北方伏藏,11天后返回到东方。
- 在第29天,它的速度又开始变慢,速度为每日行进5度。
- 在第34天,它的速度加快,速度为每日行进24度。
- 在第1天,它的方位向东,剩余的度数等于第一天的度数。
- 它共运行了115天的周期,太阳剩余的天数为6万6702.5。
- 它在150天中运行了5次,太阳剩余的天数为7万1215分。
注释
- “初与日合”:指水星刚开始与太阳相遇。
- “伏”:指的是暂时隐藏起来的意思。
- “十七日”:表示从起始日期算起的第17天。
- “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描述水星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 “行三十四度”:指水星在这段时期内所覆盖的地理经度。
- “度余七万一千二百一十半”:描述了水星位置的精确信息。
- “见西方”:水星在东方的位置被观察到是在西方。
- “顺”、“疾”:在这里分别表示水星前进的速度快和慢。
- “日行一度三分之一”:表示水星相对于地球每天移动的距离。
- “十七日行二十四度”:水星在这期间行进了24度。
- “晨伏东方”:水星在早上位于东方。
- “伏十一日退六度”:水星伏藏在东方的位置后退了6度。
- “与日合”:水星在东方的位置再次与太阳相遇。
- “一终一百一十五日”:水星在这段时间内总共经历了115天的时间。
- “行星如之”:这里提到的是其他行星的情况也遵循类似的规律。
- “盈加缩减”:一种天文学上的概念,用于描述行星位置的变化。
- “十六除月行分”: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计算方法或术语。
- “日法除盈缩分”:可能涉及到天体运动的某种数学模型。
- “以减度分”:基于上述计算结果来调整天体的度数。
- “行星如之”:这里的“行星”可能指的是其他行星,如金星、火星等,它们的运行规律也类似。
- “一合五十七日”:这可能代表了水星与其他某颗行星在某段时间内的相遇周期。
- “日余六万六千七百二十五”:描述的是水星在这段周期内所经过的总距离。
赏析
这段文字记录了水星与太阳相遇后的一段天文现象。通过对水星运动的描述和对其他相关参数的分析,展现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式。同时,通过对比和总结,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