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初与日合,伏,十八日,日余四千四百八十二半,行二度,度余四万六千八百四十七半,晨见东方。〔去日十五度半强,〕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留,不行,三十六日而逆。日行十七分之一,一百二日退六度。又留三十六日。顺,八十四日行七度,夕伏西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三百七十八日,日余八千九百六十五,行星十二度,度余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五。
金:初与日合,伏,四十一日,日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行五十一度,度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见西方。〔去日十度。〕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十二度而小迟。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又大迟。日行十五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留,不行,八日而迟。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伏西方。伏六日,退四度而与日合。又六日退四度,晨见东方。逆,九日退六度。又留八日。顺,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小疾,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大疾,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二度,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五百八十三日,日余四万八千六百一。除一周,行星定二百一十八度,度余三万六千七十六。一合二百九十一日,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行星如之。
宋书·卷十三志第三历下
《宋书》是南北朝时期梁沈约所撰,其中记载了古代天文历法的相关内容。在卷十三中,有“志第三 历下”这一章节,详细记录了古代天文学中的日与行星的运动及其变化规律。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逐句释义:
- 土:初与日合,伏,十八日,日余四千四百八十二半,行二度,度余四万六千八百四十七半,晨见东方。〔去日十五度半强,〕顺,日行十二分之一,八十四日,行七度。留,不行,三十六日而逆。日行十七分之一,一百二日退六度。又留三十六日。顺,八十四日行七度,夕伏西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三百七十八日,日余八千九百六十五,行星十二度,度余九万三千六百九十五。
- 解释:这段记录了从天体与太阳初次相会开始到再次相遇的时间过程。文中描述了日与行星之间的运动,包括它们与太阳的会合、停留和再分离。还涉及到了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角度变化。
- 译文:初始时,日与行星相合,随后进入了一个伏期(即暂时隐藏或静止状态),历时18天。在此期间,太阳的余光(剩余的部分)为4,482⁄76 = 593/76。接下来,日行一度(每度代表360度中的一段)共2度余4,482⁄76 = 6,000/76 = 79/76。当太阳清晨出现在东方时,其度数仍为593/76。
- 注释:去日十五度半强指的是从上一次相合点算起,太阳已经走了15+1⁄76=约25度的位置,接近但未达到下一个相合点。顺指太阳继续以每秒约12分之1的速度前进。
- 赏析:这一段记录体现了古代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精确描述,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数学计算能力。
- 金:初与日合,伏,四十一日,日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行五十一度,度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见西方。〔去日十度。〕顺,疾,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三,九十一日行一百十二度而小迟。日行一度十三分之二,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又大迟。日行十五之十一,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留,不行,八日而迟。日行三分之二,九日退六度,伏西方。伏六日,退四度而与日合。又六日退四度,晨见东方。逆,九日退六度。又留八日。顺,四十五日行三十三度。小疾,九十一日行一百五度。大疾,九十一日行百一十二度,晨伏东方,日度余如初,与日合。一终五百八十三日,日余四万八千六百一。除一周,行星定二百一十八度,度余三万六千七十六。一合二百九十一日,余四万九千六百八十四半,行星如之。
- 解释:这段文字描述了金(金星)从与太阳初次相合后到再次相合的过程。文中详细记录了金的运动路径和速度,以及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变化。
- 译文:初始时,金星与太阳相合,然后进入了伏期,持续了41天。期间,金星的轨道余量为49,684⁄76 = 6,540/76。金星继续以每秒约1/3的速度向前移动,并在91天后到达一个较小的速度。
- 注释:去日十度表示从上次相合点算起的距离约为10度左右。顺指金星继续以每秒约1/3的速度前进。疾指金星的速度较快。
- 赏析:这段记录展示了金星运动的精确预测和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体现了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宋书·卷十三志第三历下》中关于土、金两星的描述不仅记录了古代天文观测的成果,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天文现象深刻理解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天文学成就和科学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