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年,承天奏上尚书“今既改用《元嘉历》,漏刻与先不同,宜应改革。按《景初历》春分日长,秋分日短,相承所用漏刻,冬至后昼漏率长于冬至前。且长短增减,进退无渐,非唯先法不精,亦各传写谬误。今二至二分,各据其正。则至之前后,无复差异。更增损旧刻,参以晷影,删定为经,改用二十五箭。请台勒漏郎将考验施用”从之。

前世诸儒依图纬云,月行有九道。故画作九规,更相交错,检其行次,迟疾换易,不得顺度。刘向论九道云“青道二出黄道东,白道二出黄道西,黑道二出北,赤道二出南”又云“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秋白冬黑,各随其方”按日行黄道,阳路也,月者阴精,不由阳路,故或出其外,或入其内,出入去黄道不得过六度。入十三日有奇而出,出亦十三日有奇而入,凡二十七日而一入一出矣。交于黄道之上,与日相掩,则蚀焉。汉世刘洪推检月行,作阴阳历法。元嘉二十年,太祖使著作令史吴癸依洪法,制新术,令太史施用之。

{注释1: 元嘉二十年,承天奏上尚书,表示有人(可能是官员)向皇帝的秘书部门提交了关于历法改革的报告。}
{译文1: 元嘉二十年,承天呈上奏章给尚书台,报告说:“现在已经改用了《元嘉历》,与先前使用的历法相比,漏刻有所不同,应该进行改革。”}
{注释2: 《景初历》:一种古代历法。}
{译文2: 按照《景初历》的规定,春分日的漏刻比秋分日短。}
{注释3: “二至二分”是指冬至和夏至以及立春和立夏。}
{译文3: 在“二至二分”,也就是冬至和夏至、立春和立夏时,各据其正,则到这两个节气之前或之后的时间没有差异。}
{注释4: “更增损旧刻”指的是更新或调整旧的计时系统。《景初历》是当时的一种传统历法,其漏刻制度需要改进。}
{译文4: 根据新的观测结果,对旧的漏刻制度进行了增加和减少,并参考了日晷的影子进行校正,最终确定了新经,改为使用二十五箭作为时间的标准。}
{注释5: “请台勒漏郎将考验施用”表明请求由专门的官员来检验新定的历法是否适合使用。}
{译文5: 请求朝廷任命负责计时工作的官员进行测试并实施。}
{赏析1: 从这首诗中可以了解到,宋文帝元嘉二十年,承天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历法,以适应新的观测数据和技术发展需求。这显示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历法精确度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