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以四郡平定,留吴喜统全景文、沈怀明、刘亮、孙超之、寿寂之等东平会稽,追齐王、张永、姚道和、杜幼文、垣恭祖、张灵符北讨,王穆之、顿生、江方兴南伐。其月九日,喜等至钱唐,钱唐令顾昱及孔璪、王昙生等奔渡江东。喜仍进军柳浦,诸暨令傅琰将家归顺。喜遣镇北参军沉思仁、强弩将军任农夫、龙骧将军高志之、南台御史阮佃夫、扬武将军卢僧泽等率军向黄山浦。东军据岸结寨,农夫等攻破之,乘风举帆,直趣定山,破其大帅孙会之,于陈斩首。自定山进向渔浦,戍主孔睿率千余人据垒拒战。佃夫使队主阙法炬射杀楼上弩手,睿众惊骇,思仁纵兵攻之,斩其军主孔奴,于是败散。其月十九日,吴喜使刘亮由盐官海渡,直指同浦。寿寂之济自渔浦,邪趣永兴。喜自柳浦渡,趣西陵。西陵诸军皆悉散溃,斩庾业、顾法直、吴恭,传首京都。东军主卜道济、督战许天赐请降。庾业,新野人也。父彦达,以干局为太祖所知,为益州刺史。世祖世,官至豫章太守,太常卿。刘亮、全景文、孙超之进次永兴同市,遇觊所遣陆孝伯、孔豫两军,与战破之,斩孝伯、豫首。
诗句: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邓琬等
译文:太宗平定四郡后,留下吴喜统率景文、沈怀明、刘亮、孙超之、寿寂之等人东平会稽,追齐王和张永北讨,王穆之和顿生南伐。钱唐令顾昱和孔璪、王昙生等逃亡渡江。吴喜进军柳浦,诸暨令傅琰率家归顺。吴喜派遣镇北参军沉思仁、强弩将军任农夫、龙骧将军高志之、南台御史阮佃夫、扬武将军卢僧泽等率领军队向黄山浦进发。东军据岸结寨,农夫等人攻破其营。吴喜乘风举帆直趋定山,破孙会之,于阵前斩其首。自定山进向渔浦,戍主孔睿率千余人据垒拒战。吴喜派队主阙法炬射杀楼上弩手,孔睿众惊骇,思仁纵兵攻之,斩其军主孔奴,于是败散。八月,吴喜使刘亮由盐官海渡,直指同浦。寿寂之济自渔浦,邪趣永兴。吴喜自柳浦渡,趣西陵。西陵诸军皆悉散溃,斩庾业、顾法直、吴恭,传首京都。东军主卜道济、督战许天赐请降。庾业,新野人也,父彦达,以干局为太祖所知,为益州刺史。世祖时,官至豫章太守,太常卿。刘亮、全景文、孙超之进次永兴同市,遇觊所遣陆孝伯、孔豫两军,与战破之,斩孝伯、豫首。
赏析:
本诗描绘了孙权在平定四郡后,留下大臣吴喜领导部队进行军事行动的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孙权对军事行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部署,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情性。
诗中提到“太宗以四郡平定”表明孙权已经成功地平定了四个重要的地区,这为后续的军事活动提供了基础。接着,“留吴喜统…会稽”,说明吴喜被任命为统帅,负责统一指挥东线的军队。
接下来的描述中,“追齐王、张永、姚道和、杜幼文、垣恭祖、张灵符北讨”展示了孙权对北方地区的重视,他派遣了多路军队向北进发,试图削弱齐国的势力。而王穆之和顿生的南征则是另一场关键的军事行动。这两路军队的南下和北上构成了孙权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战役和将领,如“喜仍进军柳浦”,“钱唐令顾昱及孔璪、王昙生等奔渡江东”,“喜遣军主姚宏祖、鲍伯奋、应寄生等讨破瞻”,这些细节描绘了孙权军事行动的具体过程和策略。
诗的结尾处提到:“吴喜自柳浦渡,趣西陵。西陵诸军皆悉散溃,斩庾业、顾法直、吴恭,传首京都。”这句描绘了最终战争的结果,西陵的守军被击败并投降,将领们也被斩杀并向朝廷报告。
这首诗全面展示了孙权在平定四郡后的军事部署和军事行动,从战略到具体的战役再到最终的胜利,展现了孙权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才能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