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永明元年,诏曰“昔魏矜袁绍,恩给丘坟。晋亮两王,荣覃余裔。斯盖怀旧流仁,原心兴宥,二代弘义,前载美谈。袁粲、刘秉,并与先朝同奖宋室。沈攸之于景和之世,特有乃心,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岁月弥往,宜沾优隆。粲、秉前年改葬,茔兆未修,材官可为经略,粗合周礼。攸之及其诸子丧柩在西,可符荆州以时致送,还反旧墓,在所营葬事”

史臣曰:辟运创基,非机变无以通其务。世及继体,非忠贞无以守其业。辟运之君,千载一有,世及之主,无乏于时,囗囗须机变之用短,资忠贞之路长也。故汉室囗囗,文举不屈曹氏。魏鼎将移,夏侯义不北面。若悉以二子为心,则两代宜不亡矣。袁粲清标简贵,任属负图,朝野之望虽隆,然未以大节许也。及其赴危亡,审存灭,岂所谓义重于生乎。虽不达天命,而其道有足怀者。昔王经被旌于晋世,粲等亦改葬于圣朝,盛代同符,美矣。

【注释】

  1. 齐永明元年,诏曰:“昔魏矜袁绍,恩给丘坟。晋亮两王,荣覃余裔。斯盖怀旧流仁,原心兴宥,二代弘义,前载美谈。袁粲、刘秉,并与先朝同奖宋室。沈攸之于景和之世,特有乃心,虽末节不终,而始诚可录。岁月弥往,宜沾优隆。”
  • “齐永明元年”: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的永明元年。
  • “诏曰:“昔魏矜袁绍,恩给丘坟。晋亮两王,荣覃余裔。””:这里引用了历史上的典故,袁绍被曹操赏识并给予厚葬,晋朝对两位君王(指司马氏)给予了荣誉和封赏。
  • “斯盖怀旧流仁,原心兴宥”:表达了怀念过去、关心百姓、宽恕错误的情感。
  • “二代弘义,前载美谈”:强调了历代对于仁义的弘扬和美好事迹的流传。
  • “袁粲、刘秉,并与先朝同奖宋室”:指出袁粲和刘秉都曾经得到过宋朝皇帝的表彰和支持。
  • “沈攸之及其诸子丧柩在西,可符荆州以时致送,还反旧墓,在所营葬事”:命令沈攸之的儿子们的遗体需要送到荆州处理后返回原墓地安葬。
  1. 史臣曰:辟运创基,非机变无以通其务。世及继体,非忠贞无以守其业。辟运之君千载一有,世及之主无乏于时,囗囗须机变之用短,资忠贞之路长也。故汉室囗囗,文举不屈曹氏。魏鼎将移,夏侯义不北面。若悉以二子为心,则两代宜不亡矣。
  • “史臣曰”是史书中的评论或注解部分,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名字,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是沈约所著。
  • “辟运创基,非机变无以通其务”:强调了开创基业需要机智变通的能力。
  • “世及继体,非忠贞无以守其业”:指出世袭继承王位需要忠诚坚守的品质。
  • “囗囗须机变之用短,资忠贞之路长也”:暗示忠诚和坚持正道虽然长远,但在乱世中往往难以持续。
  • “故汉室囗囗,文举不屈曹氏”:东汉末年,陈寔的儿子陈纪在面对曹操的逼迫时没有屈服,表现出忠诚正直的品质。
  • “魏鼎将移,夏侯义不北面”:三国时期,夏侯尚在魏国即将灭亡时选择不向曹魏投降,体现了他的忠诚。
  1. 故汉室囗囗,文举不屈曹氏。魏鼎将移,夏侯义不北面。若悉以二子为心,则两代宜不亡矣。
  • “汉室囗囗”:这里“囗囗”可能是“可惜”或“遗憾”的意思,表示汉朝的历史遗憾。
  • “文举不屈曹氏”:指东汉末期陈寔的两个儿子陈纪和陈宠在面对曹操时没有屈服。
  • “魏鼎将移,夏侯义不北面”:指三国时期夏侯尚在魏国将要覆灭时选择不向曹魏投降。
  1. 袁粲清标简贵,任属负图,朝野之望虽隆,然未以大节许也。及其赴危亡,审存灭,岂所谓义重于生乎。虽不达天命,而其道有足怀者。昔王经被旌于晋世,粲等亦改葬于圣朝,盛代同符,美矣。
  • “袁粲清标简贵”:袁粲为人清廉简朴尊贵。
  • “任属负图”:承担重任,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 “朝野之望”:朝廷和民间的期望。
  • “未以大节许也”:没有被赋予崇高的品德或道德标准。
  • “及其赴危亡”:面对危险和困难。
  • “审存灭”:认真考虑生死存亡的问题。
  • “岂所谓义重于生乎”:难道说只有牺牲生命才叫做义吗?
  • “虽不达天命”:虽然不能理解天命的含义。
  • “而其道有足怀者”:但是他的行为值得怀念。
  • “昔王经被旌于晋世,粲等亦改葬于圣朝,盛代同符,美矣。”:这里提及王经在晋朝受到表彰,袁粲和其他人也在宋朝进行了改葬仪式,两个朝代有着相似的荣耀和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