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耕,晋陵延陵人也。自令史除平原令。元嘉二十一年,大旱民饥,耕诣县陈辞曰“今年亢旱,禾稼不登。氓黎饥馁,采掇存命,圣上哀矜,已垂存拯。但馑罄来久,困殆者众,米谷转贵,籴索元所。方涉春夏,日月悠长,不有微救,永无济理。不惟凡琐,敢忧身外,《鹿鸣》之求,思同野草,气类之感,能不伤心。民籴得少米,资供朝夕。志欲自竭,义存分飧,今以千斛,助官赈贷。此境连年不熟,今岁尤甚,晋陵境特为偏祐。此郡虽弊,犹有富室,承陂之家,处处而是,并皆保熟,所失盖微。陈积之谷,皆有巨万,旱之所弊,实钟贫民,温富之家,各有财宝。谓此等并宜助官,得过俭月,所损至轻,所济甚重。今敢自励,为劝造之端。实愿掘水扬尘,崇益山海”县为言上。当时议者以耕比汉卜式,诏书褒美,酧以县令。大明八年,东土饥旱,东海严成、东莞王道盖各以谷五百斛助官赈恤。

诗句

  • 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 · 孝义: 这是一段关于徐耕的记录。

译文

  • 徐耕: 徐耕是晋陵延陵人。他曾从令史升任平原县令。
  • 元嘉二十一年: 公元446年,这一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导致人民饥饿,农作物歉收。
  • 大旱民饥: 因干旱而造成饥荒。
  • 耕诣县陈辞: 徐耕向官府请求援助。
  • 亢旱不登: 严重的旱灾影响了庄稼的生长,导致收成减少。
  • 采掇存命: 人们只能勉强糊口,生活艰难。
  • 圣上哀矜: 皇帝对人民的苦难表示同情。
  • 籴索元所: 因为粮食短缺,人们被迫购买高价米。
  • 方涉春夏: 正值春夏之交,时间较长。
  • 不有微救: 如果政府不提供一些帮助,情况将无法改善。
  • 永无济理: 长期下去,问题将无法解决。
  • 忧身外: 担心自己以外的事,即关心国家和百姓的安危。
  • 《鹿鸣》之求: 借用《诗经》中“呦呦鹿鸣”的典故,比喻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 野草: 比喻百姓的生活困苦,像野草一样难以生存。
  • 气类之感: 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感受深切。
  • 民籴得少米: 即使得到了少量粮食,也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 资供朝夕: 可以供家人日常所需。
  • 志欲自竭: 愿意尽个人所能去帮助他人。
  • 义存分飧: 出于义气,愿意分享食物。
  • 千斛: 一千斛,即一万斗。
  • 助官赈贷: 协助官府进行赈灾和发放贷款。
  • 连年不熟: 连续多年收成不佳。
  • 晋陵境特为偏祐: 晋陵地区遭受了特别的恩惠。
  • 郡虽弊: 虽然地方贫困,但仍有一些富有之家。
  • 承陂之家: 拥有水源或灌溉设施的家庭。
  • 处处而是: 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家。
  • 温富之家,各有财宝: 富裕的家庭都有财富。
  • 谓此等并宜助官: 认为这类家庭都应该支持政府的赈灾行动。
  • 得过俭月: 在节约的月份里,节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救助别人。
  • 所损至轻: 损失相对较小。
  • 所济甚重: 救助的效果非常大。
  • 今敢自励: 现在,我决心自我激励。
  • 为劝造之端: 这是我劝导大家共同参与赈灾行动的起点。
  • 实愿掘水扬尘: 希望挖掘水源来增加降雨量。
  • 崇益山海: 提高当地的水资源,就像崇山大海一样。

注释与赏析

  • 这段历史记载展示了一个官员在国家遭遇严重灾害时,主动站出来为民请命,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百姓度过难关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首诗体现了徐耕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官员的期望和要求。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品德和修养,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官员应有的担当和作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