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彭,盱眙直渎人也。少丧母。元嘉初,父又丧亡,家贫力弱,无以营葬,兄弟二人,昼则佣力,夜则号感。乡里并哀之,乃各出夫力助作砖。砖须水而天旱,穿井数十丈,泉不出。墓处去淮五里,荷檐远汲,困而不周。彭号天自诉,如此积日。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助之者,并嗟叹神异,县邑近远,悉往观之。葬事既竟,水便自竭。元嘉九年,太守刘伯龙依事表言,改其里为通灵里,蠲租布三世。
蒋恭,义兴临津人也。元嘉中,晋陵蒋崇平为劫见禽,云与恭妻弟吴晞张为侣。晞张先行不在,本村遇水,妻息五口避水移寄恭家,讨录晞张不获,收恭及兄协付狱治罪。恭、协并款舍住晞张家口,而不知劫情。恭列晞张妻息是妇之亲,亲今有罪,恭身甘分,求遣兄协。协列协是户主,延制所由,有罪之日,关协而已,救遣弟恭。兄弟二人,争求受罪,郡县不能判,依事上详。州议之曰“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伏膺圣教,犹或不逮,况在野夫,未达诰训,而能互发天伦之忧,甘受莫测之罪,若斯情义,实为殊特。蔑尔恭、协,而能行之,兹乃终古之所希,盛世之嘉事。二子乘舟,无以过此。岂宜拘执宪文,加以罪戮。且晞张封筒远行,他界为劫,造衅自外,赃不还家,所寓村伍,容有不知,不合加罪”勒县遣之,还复民伍。乃除恭义成令,协义怡令。
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孝义
解析王彭与蒋恭的事迹,探究古代孝道精神
王彭早年丧母,父亲又去世,家境贫寒力微,无力葬父。兄弟二人白天打工赚钱,夜晚则悲伤哭诉。乡里人都哀其不幸,遂出人相助制作砖瓦。因干旱天旱而需水,挖井数十丈无水涌出,墓处离淮河五里远,需要荷檐到远处取水,困顿而不周全。王彭昼夜哭号感伤,持续数日。一日大雾散去,砖灶前忽生泉水,乡邻帮助者,均嗟叹神异,远近县邑前来观看。葬事完成,水自行枯竭。元嘉九年,太守刘伯龙依事表言,改其里为通灵里,免除租布三世。
蒋恭,义兴临津人。元嘉中年时,晋陵蒋崇被捕后,声称与蒋恭妻弟吴晞张同伙。晞张先行未至,本村遇水,妻息五口避水迁寄至蒋家,讨捕不获,将蒋恭及兄蒋协送交狱治罪。蒋恭与兄长互认是妇亲关系,亲人今有罪,自己甘愿分担,请求遣兄蒋协。兄长以户主身份论罪,应受处罚之日即止,救遣弟弟蒋恭。兄弟二人争执受罚,郡县不能判决,上报州府详审。州府议曰:“礼让以义为先,自厚以利为上,世人薄俗已久,靡不自私。伏膺圣教犹或不及,况在野夫未谙诰训,能发天伦之忧、甘受莫测之罪,如此情义实为特殊。蔑尔蒋恭、蒋协,能行此道,乃为千古难遇之事,盛世之嘉事。二子乘舟而行,无可超越。岂宜拘执宪文加以罪戮?且晞张封筒远行,他界为劫,造衅自外,赃物不还家。所寓村伍容或有不知,不合加责。”州府释放蒋恭回归民伍,除蒋恭义成令,蒋协义怡令。
孝义故事:王彭与蒋恭的事迹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孝道精神,展现了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与牺牲。他们的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价值观。
孝义精神:通过王、蒋两位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孝道的精神风貌。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敬爱,也展示了在逆境中坚守道义的勇气和决心。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政治制度和文化氛围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孝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王、蒋两位人物的故事正是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启示意义:王、蒋两位人物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首先,孝道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和关爱父母长辈;其次,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守道义和信念,勇往直前;最后,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