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逵,吴兴乌程人也。经荒饥馑,系以疾疫,父母兄弟嫂及群从小功之亲,男女死者十三人。逵时病困,邻里以苇席裹之,埋于村侧。既而逵疾得瘳,亲属皆尽,唯逵夫妻获全。家徒壁立,冬无被绔,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砖,此诚无有懈倦。逵夜行遇虎,虎辄下道避之。期年中,成七墓,葬十三棺。邻里嘉其志义,葬日悉出赴助,送终之事,亦俭而周礼。逵时逆取邻人夫直,葬毕,众悉以施之。逵一无所受,皆佣力报答焉。太守张崇之三加礼命,太守王韶之擢补功曹史,逵以门寒,固辞不就,举为孝廉。
潘综,吴兴乌程人也。孙恩之乱,妖党攻破村邑,综与父骠共走避贼。骠年老行迟,贼转逼,骠语综“我不能去,汝走可脱,幸勿俱死”骠困乏坐地,综迎贼叩头曰“父年老,乞赐生命”贼至,骠亦请贼曰“儿年少,自能走,今为老子不走去。老子不惜死,乞活此儿”贼因斫骠,综抱父于腹下,贼斫综头面,凡四创,综当时闷绝。有一贼从傍来,相谓曰“卿欲举大事,此儿以死救父,云何可杀。杀孝子不祥”贼良久乃止,父子并得免。
诗句及译文:
吴逵,吴兴乌程人,历经荒年饥饿和疾病,父母兄弟及亲戚中有十三人因此丧生。他当时病重,被邻里用苇席包裹后埋在村边。后来他的病情好转,亲人都去世了,只有夫妻二人幸存下来。家境贫寒,冬天没有棉衣穿,白天去当佣工赚钱,晚上砍柴烧砖,这期间他从未有过懈怠。有一次夜晚走路时遇到老虎,老虎会下道避开。经过一年时间,他建成了七座坟墓,安葬了十三口棺材。邻里们赞美他的志气与道义,葬礼那天,他们全部都来帮忙,送终的事情也尽量节俭而符合礼仪。他在取邻人劳动报酬时总是主动接受,葬礼结束后,他将所有劳动所得都分给了邻居们,自己从不收取任何钱财,而是通过劳力报答大家的帮助。太守张崇三次加封礼命,太守王韶提升他为功曹史,但因家境贫寒,吴逵坚决拒绝,并被推举为孝廉。
潘综,吴兴乌程人。孙恩之乱时,妖党攻破村子,潘综和他年迈的父亲一起逃亡躲过敌人。他的父亲年老体衰行走缓慢,敌人逼近时,他的父亲对他说:“我不能走,你跑可以逃脱,希望你不要和我一同死去。”父亲困乏地坐在地上,潘综跪在父亲面前说:“父亲年老,请求您赐给我生命。”敌人到来时,他的父亲也向敌人请求说:“我儿子还年轻,自己能走,现在为了我父亲不逃走的话,我是不会走的。我父亲不惜一死也要保住我。”敌人便将他父亲杀害,潘综抱着父亲的头面被砍中四刀,当场昏过去。这时有一名敌人从旁边走过,两人相视说:“你准备做大事,这个孩子用死来救他的父亲,怎么能杀?杀死孝子是不祥的。”于是敌人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手中的武器。父子俩最终都逃过一劫。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两位普通人家的孩子,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勇敢和善良。吴逵面对困境时,不仅自己坚强生存,还尽力帮助他人;潘综则在生死关头展现出孝顺和牺牲的精神。他们的行为虽出自平凡之人,却体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勇敢、坚韧和善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