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著屐,笑曰“仆著之已败,今家中觅新者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颙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喂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
宋书 · 卷九十三 · 列传第五十三 · 隐逸
刘凝之,字志安,南郡枝江人。父亲刘期公,担任衡阳太守。兄长刘盛公,高尚不仕。刘凝之仰慕老莱子和严光的为人,推举家财给予弟弟及兄子,在野外搭屋而生活,非其力不食。州里敬重他的德行。州里三次礼聘他为西曹主簿,但他均未接受。他的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她被遣送至丰丽,但刘凝之都将其分发给亲属。妻子也不慕荣华,与刘凝之共同过着俭朴的生活,夫妻二人共乘简陋的车马,到市场购买日常用品,用完之后,再将剩余的钱物施舍给他人。因被村中人诬陷,一年三次需缴纳公调钱,他请求免除,但总是得到满足。有人曾认出他所穿着的鞋子,笑道:“我穿的鞋已破旧不堪,现在家中为你寻找新鞋准备。”后来这个人在田中捡到了丢失的鞋子,便送给了刘凝之,但他坚决不肯再次取回。
元嘉初年(424年),征召刘凝之为秘书郎,但他并未赴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荆州时,都派遣使者慰问他。刘凝之写信回复时,只是称呼自己为仆,而不修百姓礼仪,被人讥讽。刘凝之说:“从前老莱子向楚王称仆,严子陵也以礼待光武,未曾听闻巢父、许由称臣尧、舜。”当时戴颙与衡阳王刘义季书信往来,也自称仆。荆州年饥,刘义季担心刘凝之饿死,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大喜,将钱带到集市门口,看到有饥饿的人,就全部分给他们,顷刻间全部用完。刘凝之喜好山水,有一天携带妻子带着孩子泛游江湖,隐居于衡山之阳。登上高岭,断绝了人的足迹,建了一间小屋居住,采药服食,妻子也都听从他的心愿。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刘凝之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南郡枝江人。他的父亲刘期公,曾任衡阳太守。他的哥哥刘盛公,性情高洁不愿做官。刘凝之钦佩老莱子和严光的为人,将家财分给弟弟及兄子,在野外搭建房屋,非其力不食,州里看重他的德行。州里三次礼聘他为西曹主簿,但他均未接受。他的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曾被送往丰丽,但都被分发给亲属。妻子也不慕荣华,与刘凝之共同过着俭朴的生活,夫妻二人共乘简陋的车马,到市场购买日常用品,用完之后,再将剩余的钱物施舍给他人。因被村中人诬陷,一年三次需要缴纳公调钱,他请求免除,但总是得到满足。有人曾认出他所穿着的鞋子,笑道:“我穿的鞋已破旧不堪,现在家中为你寻找新鞋准备。”后来这个人在田中捡到了丢失的鞋子,便送给了刘凝之,但他坚决不肯再次取回。
元嘉初年(424年),刘凝之被徵召为秘书郎,但他并未赴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荆州时,都派遣使者慰问他。刘凝之写信回复时,只是称呼自己为仆,而不修百姓礼仪,被人讥讽。刘凝之说:“从前老莱子向楚王称仆,严子陵也以礼待光武,未曾听闻巢父、许由称臣尧、舜。”当时戴颙与衡阳王刘义季书信往来,也自称仆。荆州年饥,刘义季担心刘凝之饿死,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大喜,将钱带到集市门口,看到有饥饿的人,就全部分给他们,顷刻间全部用完。刘凝之喜好山水,有一天携带妻子带着孩子泛游江湖,隐居于衡山之阳。登上高岭,断绝了人的足迹,建了一间小屋居住,采药服食,妻子也都听从他的心愿。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刘凝之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赏析:
此文记载了南朝梁时期的刘凝之一生的事迹,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品质。文章通过对刘凝之生活的描绘,体现了他对家人无私的爱、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道德和节操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刘凝之的生平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庭,却选择摒弃世俗的繁华,追求一种更为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在官场上的不顺遭遇和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都展示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和道德勇气。此外,他的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如刘凝之对贫困邻居的关心、他对妻子和孩子的教育方式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刘凝之的人格魅力和内心世界。同时,文章也揭示了社会对于个人品德的期待以及对道德行为的尊重。
刘凝之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他个人品质的一种展现,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和更纯粹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