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曰“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竟不就。昙生好文义,以谦和见称。历显位,吏部尚书,太常卿。大明末,为吴兴太守。太宗初,四方同逆,战败奔会稽,归降被宥,终于中散大夫。

阮万龄,陈留尉氏人也。祖思旷,左光禄大夫。父宁,黄门侍郎。万龄少知名,自通直郎为孟昶建威长史。时袁豹、江夷相系为昶司马,时人谓昶府有三素望。万龄家在会稽剡县,颇有素情。永初末,自侍中解职东归,征为秘书监,加给事中,不就。寻除左民尚书,复起应命,迁太常,出为湘州刺史,在州无政绩。还为东阳太守,又被免。复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七十二。

以下是对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隐逸中诗句的逐句释义:

  1. 弘之四年卒:弘之在位四年后去世,时年六十三。
  2. 颜延之欲为作诔:颜延之想要为他写一篇祭文。
  3. 书与弘之子昙生曰:颜延之将祭文书写给弘的儿子昙生。
  4. 君家高世之节:你家族有高尚的节操。
  5. 有识归重:有见识的人会看重你。
  6. 豫染豪翰:你能够用笔描绘出豪迈的风采。
  7. 所应载述:你应该被记录下来。
  8. 况仆托慕末风:何况我羡慕那些末世的风气?
  9. 窃以叙德为事:我私下认为叙述功德是我应该做的事。
  10. 但恨短笔不足书美:但我遗憾的是,我的文笔不足以描述你的美德。

接下来是赏析部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已故贤者的怀念和敬仰。通过描述诗人与这位贤者的关系、诗人对贤者的赞赏及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道德高尚之人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哀思。同时,诗人通过对贤者生前事迹的回忆,展现了贤者的品质和影响,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