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又有宋平刘睦之、汝南州韶、吴郡褚伯玉,亦隐身求志。睦之居交州,除武平太守,不拜。韶字伯和,黄门侍郎文孙也。筑室湖孰之方山,征员外散骑侍郎,征北行参军,不起。伯玉居剡县瀑布山三十余载,扬州辟议曹从事,不就。

关康之,字伯愉,河东杨人。世居京口,寓属南平昌。少而笃学,姿状丰伟。下邳赵绎以文义见称,康之与之友善。特进颜延之见而知之。晋陵顾悦之难王弼《易》义四十余条,康之申王难顾,远有情理。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尝就沙门支僧纳学,妙尽其能。竟陵王义宣自京口迁镇江陵,要康之同行,距不应命。元嘉中,太祖闻康之有学义,除武昌国中军将军,蠲除租税。江夏王义恭、广陵王诞临南徐州,辟为从事、西曹,并不就。弃绝人事,守志闲居。弟双之为臧质车骑参军,与质俱下,至赭圻病卒,瘗于水滨。康之其春得疾困笃,小差,牵以迎丧,因得虚劳病,寝顿二十余年。时有闲日,辄卧论文义。世祖即位,遣大使陆子真巡行天下,使反,荐康之“业履恒贞,操勖清固,行信闾党,誉延邦邑,栖志希古,操不可渝,宜加征聘,以洁风轨”不见省。太宗泰始初,与平原明僧绍俱征为通直郎,又辞以疾。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三。

宋书·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宋平刘睦之、汝南州韶、吴郡褚伯玉,亦隐身求志。睦之居交州,除武平太守,不拜。韶字伯和,黄门侍郎文孙也。筑室湖孰之方山,征员外散骑侍郎,征北行参军,不起。伯玉居剡县瀑布山三十余载,扬州辟议曹从事,不就。

关康之,字伯愉,河东杨人。世居京口,寓属南平昌。少而笃学,姿状丰伟。下邳赵绎以文义见称,康之与之友善。特进颜延之见而知之。晋陵顾悦之难王弼《易》义四十余条,康之申王难顾,远有情理。又为《毛诗义》,经籍疑滞,多所论释。尝就沙门支僧纳学,妙尽其能。竟陵王义宣自京口迁镇江陵,要康之同行,距不应命。元嘉中,太祖闻康之有学义,除武昌国中军将军,蠲除租税。江夏王义恭、广陵王诞临南徐州,辟为从事、西曹,并不就。弃绝人事,守志闲居。弟双之为臧质车骑参军,与质俱下,至赭圻病卒,瘗于水滨。康之其春得疾困笃,小差,牵以迎丧,因得虚劳病,寝顿二十余年。时有闲日,辄卧论文义。世祖即位,遣大使陆子真巡行天下,使反,荐康之“业履恒贞,操勖清固,行信闾党,誉延邦邑,栖志希古,操不可渝,宜加征聘,以洁风轨”不见省。太宗泰始初,与平原明僧绍俱征为通直郎,又辞以疾。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三。

译文:

宋平刘睦之在交州居住,被任命为武平太守,但并没有接受官职。汝南州的褚韶字伯和,是黄门侍郎文孙的侄子。他在湖孰之方山建造了房屋,被征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和征北行参军,但他都没有接受职位。褚伯玉在剡县瀑布山居住了三十多年,扬州曾经任命他做议曹从事,但他没有接受。

关康之,字伯愉,河东杨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后来寄居在南平昌。他年轻时勤奋学习,身材高大健壮。下邳的赵绎因为他的文采和才华而被人们所知,他和关康之关系很好。特进颜延之认识并欣赏他。晋陵的顾悦之对王弼的《易》义提出了四十多条疑问,关康之为他解答,表现出他深厚的道理。他也写了《毛诗义》,对经籍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解释和阐释。他曾向僧人支僧纳学习佛法,他的造诣非常精深。

竟陵王义宣从京口迁移到镇江陵后,邀请关康之同行,但他拒绝了。元嘉年间,太祖听说关康之学识出众,任命他担任武昌国的中军将军,免去了他的税收。江夏王义恭和广陵王刘诞都曾任命他作为他们的下属,但他都没有接受。他抛弃世俗事务,隐居起来,过着平淡的生活。他的弟弟关双之曾任臧质的车骑参军,和臧质一起被征召,最终死于赭圻,埋葬在那里。关康之在春天生病后病情加重,虽然有所缓解,但还是因为参加葬礼而得了虚劳病,在床上躺了二十年。有时候空闲的时候,他会躺在床上讨论文学和学术。世祖即位以后,派遣大使陆子真巡行天下,让关康之返回朝廷,推荐他“业履恒贞,操勖清固,行信闾党,誉延邦邑,栖志希古,操不可渝”,但没有受到重视。太宗泰始初年时期,他与平原的明僧绍一同被征召为通直郎,但是他又推辞说有疾病。顺帝升明元年,关康之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赏析:

关康之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世事纷扰,他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有高官厚禄的诱惑,也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他的隐居并非逃避现实,而是追求内心的一种宁静和超脱。在隐居生活中,他通过阅读经典、讨论学术来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同时也通过撰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他的隐居生活虽然孤独,但他却因此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和创作事业,成为了那个时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