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南夷林邑国,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遣使贡献,即加除授。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众欲讨之,闻有代,乃止。七年,阳迈遣使自陈与交州不睦,求蒙恕宥。八年,又遣楼船百余寇九德,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讨,攻区粟城不克,引还。林邑欲伐交州,借兵于扶南王,扶南不从。十年,阳迈遣使上表献方物,求领交州,诏答以道远,不许。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频遣贡献,而寇盗不已,所贡亦陋薄。
太祖忿其违傲,二十三年,使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将军宗悫受和之节度。和之遣府司马萧景宪为前锋,悫仍领景宪军副。阳迈闻将见讨,遣使上表,求还所略日南民户,奉献国珍。太祖诏和之“阳迈果有款诚,许其归顺”其年二月,军至朱梧戍,遣府户曹参军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贼曹参军蟜弘民随传诏毕愿、高精奴等宣扬恩旨,阳迈执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归款,猜防愈严。景宪等乃进军向区粟城,阳迈遣大帅范扶龙大戍区粟,又遣水步军径至。景宪破其外救,尽锐致城。五月,克之,斩扶龙大首,获金银杂物不可胜计。乘胜追讨,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奔逃,所获珍异,皆是未名之宝。上嘉将帅之功,诏曰“林邑介恃遐险,久稽王诛。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经济,禀命致讨,万里推锋,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勋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饰,参管近侍,可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龙骧司马萧景宪协赞军首,勤捷显著,总勒前驱,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抚怀民庶。可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交州刺史。龙骧司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战死,并赠给事中”
诗句逐句及翻译与注释
南蛮、西南夷:
- 原文: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 翻译:
南边和西南的夷人大多分布在交州的南部和西南地区,他们居住在大海中的岛屿上,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时是三到五千里,有时则是两三万里。通过船只可以到达这些地方,但距离仍然难以精确地知道。外国的夷人虽然会说出他们的地理距离,但这并非一个确切的数字。
林邑国:
- 原文:
南夷林邑国,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遣使贡献,即加除授。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众欲讨之,闻有代,乃止。七年,阳迈遣使自陈与交州不睦,求蒙恕宥。八年,又遣楼船百余寇九德,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讨,攻区粟城不克,引还。林邑欲伐交州,借兵于扶南王,扶南不从。
- 翻译:
南边的林邑国在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派出使者向朝廷贡献,朝廷随即予以任命。在太祖元嘉初年,林邑王侵犯了日南、九德等地,交州刺史杜弘文集结军队准备讨伐他,听说有替代的人,便停止行动。元康七年(277),阳迈派遣使者向朝廷自陈与交州的关系不和睦,请求宽恕赦免。元嘉八年(431),他又派遣一百楼船进攻九德,进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派遣队主相道生三千人前往讨伐,攻打区粟城未攻克,便撤军回朝。林邑想攻打交州,向扶南王借用兵力,但是扶南不同意。
对林邑的军事行动与外交:
- 原文:
太祖忿其违傲,二十三年,使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将军宗悫受和之节度。和之遣府司马萧景宪为前锋,悫仍领景宪军副。阳迈闻将见讨,遣使上表,求还所略日南民户,奉献国珍。太祖诏和之“阳迈果有款诚,许其归顺”。其年二月,军至朱梧戍,遣府户曹参军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贼曹参军蟜弘民随传诏毕愿、高精奴等宣扬恩旨,阳迈执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归款,猜防愈严。景宪等乃进军向区粟城,阳迈遣大帅范扶龙大戍区粟,又遣水步军径至。景宪破其外救,尽锐致城。五月,克之,斩扶龙大首,获金银杂物不可胜计。乘胜追讨,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奔逃,所获珍异,皆是未名之宝。上嘉将帅之功,诏曰“林邑介恃遐险,久稽王诛。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经济,禀命致讨,万里推锋,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勋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饰,参管近侍,可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龙骧司马萧景宪协赞军首,勤捷显著,总勒前驱,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抚怀民庶。可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交州刺史。龙骧司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战死,并赠给事中”
- 翻译:
太祖非常愤慨其傲慢无礼的行为,于公元28年派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前去讨伐林邑王阳迈。檀和之派遣他的部下府司马萧景宪为先锋部队的统帅,而自己则继续担任副手。阳迈得知将会被讨伐,于是派遣使者送上奏章,请求归还他所掠夺的日南地区的百姓和财宝。太祖下诏令檀和之:“阳迈果真有诚意归顺我们,允许他归顺。”同年二月,檀和之的军队抵达朱梧戍。之后又派遣他的部下府户曹参军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贼曹参军蟜弘民跟随传达圣旨的毕愿、高精奴等人一起宣扬恩旨。阳迈囚禁姜仲基和髙精奴等二十八人,让他们回去报告阳迈的投降意图,以此来加强猜疑防备。萧景宪等率领军队向前推进攻击区粟城,阳迈派遣大将范扶龙驻守区粟城。又派遣水上和步兵部队直接进发。萧景宪击溃了阳迈的外围援军后,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攻城。在5月,成功攻占区粟城,并斩杀了大元帅范扶龙的首级,夺取了大量金银财宝。随后檀和之乘胜追击,最终攻克林邑国。阳迈及其儿子全部逃离战场。檀和之缴获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其中有一些尚未命名的宝物。太祖对檀和之的功劳表示赞赏,并下诏书说:“林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险要而长期拖延我们的征讨任务。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诚果断地前来平定叛乱,深思熟虑地制定战略方针和经济计划。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讨伐,长途跋涉却始终如一地坚持正义和法令。檀和之文武兼备,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他以身作则,清廉自律地履行职责。因此能够在海外建立功勋,使远方的民族信服。我们应该给他加封官职、管理近臣职位,可授任黄门侍郎之衔并兼任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的职务。龙骧司马萧景宪协力协助檀和之大将的指挥工作,勤奋努力并表现出色。他还统领前军并迅速击败敌人。他彻底剿灭敌人的巢穴,一定能威服那些遥远的地方和民族。安抚并关怀百姓。”檀和之被授予持节、督管交州和广州的郁林宁浦两郡的军事任务;授予建威将军、交州刺史之职;授予龙骧司马童林之和九真太守傅蔚祖为赠给事中的荣誉。
译文与赏析:
译文:
南边和西南的夷人大多分布在交州的南部和西南地区,他们居住在大海中的岛屿上。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时是三到五千里,有时则是两三万里。通过船只可以到达这些地方,但距离仍然难以精确地知道。外国的夷人虽然会说出他们的地理距离,但这并非一个确切的数字。赏析:
这段文本描述的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地理和政治关系。文中涉及南边和西南地区的夷人分布、与交州的交通方式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方式。通过这段文字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边疆安全状况以及与邻国的交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