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天下殷实,四方辐辏,京邑二县,号为难治。璞以清严制下,端平待物,奸吏敛手,猾民知惧。其闾里少年,博徒酒客,或财利争斗,妄相诬引,前后不能判者,璞皆知其名姓,及巧诈缘由,探擿是非,各标证据,或辨甲有以知乙,或验东而西事自显,莫不厌伏,有如神明。以疾去职。太祖厚加存问,赏赐甚厚。濬出为南徐州,谓璞曰“濬既出蕃,卿故当卧而护之”与濬诏曰“沈璞累年主簿,又经国卿,虽未尝为行佐,今故当正参军耶。若尔,正当署余曹,兼房任,不尔便宜行佐正署中兵,恐于选体如不多耳”〔事见宋文帝中诏〕乃为正佐。
俄迁宣威将军、盱眙太守。时王师北伐,彭、汴无虞。璞以强寇对阵,事未可测,郡首淮隅,道当冲要,乃修城垒,濬重隍,聚材石,积盐米,为不可胜之算。众咸不同,朝旨亦谓为过。俄而贼大越逸,索虏大帅托跋焘自率步骑数十万,陵践六州,京邑为之骚惧,百守千城,莫不奔骇。腹心劝璞还京师,璞曰“若贼大众,不盼小城,故无所惧。若肉薄来攻,则成禽也。诸军何尝见数十万人聚在一处,而不败者。昆阳、合淝,前事之明验。此是吾报国之秋,诸军封侯之日”众既见璞神色不异,老幼在焉,人情乃定。收集得二千精手,谓诸将曰“足矣。但恐贼不过尔”贼既济淮,诸军将帅毛遐祚、胡崇之、臧澄之等,为虏所覆,无不殄尽,唯辅国将军臧质挺身走,收散卒千余人来向城。众谓璞曰“若不攻则无所事众,若其来也,城中止可容见力尔,地狭人多,鲜不为患。且敌众我寡,人所共知,虽云攻守不同,故当粗量强弱,知难而退,亦用兵之要。若以今众法能退敌完城者,则全功不在我,若宜避贼归都,会资舟楫,则更相蹂践,正足为患。今闭门勿受,不亦可乎”璞叹曰“不然。贼不能登城,为诸君保之。舟楫之计,固已久息。贼之残害,古今之未有,屠剥之刑,众所共见,其中有福者,不过得驱还北国作奴婢尔。彼虽乌合,宁不惮此耶。所谓同舟而济,胡、越不患异心也。今人多则退速,人少则退迟,吾宁欲专功缓贼乎”乃命开门纳质。质见城隍阻固,人情辑和,鲑米丰盛,器械山积,大喜,众皆称万岁。及贼至,四面蚁集攻城,璞与质随宜应拒,攻守三旬,殄其太半,焘乃遁走。有议欲追之者,璞曰“今兵士不多,又非素附,虽固守有余未可以言战也。但可整舟舻,示若欲渡岸者,以速其走计,不须实行”咸以为然。
宋书·卷一百·列传第六十·自序
探究沈璞治理淮隅与保卫京邑之策略与智慧
- 时代背景分析
- 天下殷实时期特点
- 四方辐辏现象及其影响
- 京邑二县挑战及应对策略
- 沈璞政治成就概述
- 清廉制下治理方法
- 端平待物态度与成效
- 奸吏敛手与民众知惧
- 沈璞个人特质解析
- 聪明才智及审时度势能力
- 对内对外不同角色转换自如
- 对下属信任及激励手段
- 沈璞军事才能展示
- 面对强寇对阵战术运用
- 淮隅战略布局与防御措施
- 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
- 沈璞领导风格探讨
- 以民为本的领导原则
-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 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
- 沈璞历史地位评价
- 太祖对沈璞高度评价
- 与太祖深厚关系
- 被赠予汉寿县伯封号
- 沈璞与王师北伐关系
- 沈璞在北伐中作用
- 王师北伐策略与沈璞配合
- 沈璞在王师北征中贡献
- 沈璞与百姓关系处理
- 老幼在沈璞眼中重要性
- 沈璞收集精兵策略
- 保护百姓安全措施
- 沈璞晚年思想与行动
- 坚守信念与坚持原则
- 面对困境从容应对
- 晚年思考与遗训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