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题目中的“赏析”一词作答。”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见袁公。“袁公”指袁绍。“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意思是说:袁公问他父亲陈纪在太丘做官,人们如何称赞他?“老父在太丘”即父亲陈纪在太丘做官。“绥之以德,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意思是说:您父亲陈纪以道德来安抚百姓,用仁义来安抚百姓,让他们各得其安,百姓们因此更加尊敬他。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是说:我过去做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道你的父亲是效法我的,我还是效法你父亲的呢!“袁公”指袁绍。“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意思是说:你父亲陈纪在太丘做官,人们对他的评价怎样呢?“老父在太丘”即父亲陈纪在太丘做官。“绥之以德,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的意思是说他任太丘县令时,用道德来安抚百姓,用仁义来安抚百姓,让百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百姓们因此更加敬重他的政绩。“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意思是说:我过去做过邺县县令,确实是这样做的。不知道你们家父亲是效仿我的做法,我还是效仿你们家父亲的做法呢!“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意思是说:周公、孔子虽然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却非常相似,无论他们在哪里行动,都表现出相同的风范和气度。“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说:周公并没有向孔子学习,孔也并没有向周公学习。“异世”指不同的时代。“周公、孔子异世而出”,表现了周公与孔子的人格魅力。“周旋动静”指周公、孔子的行为举止。“万里如一”强调了周公、孔子的风范和气度。“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孔子不师周公”强调了孔子的个性特征。“孔子不师周公”体现了孔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周公”与“孔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两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别代表着儒家思想的两个不同阶段。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仁政;而周公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倡礼制。两人在思想上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周公不师孔子”体现了孔子的独立思考精神,他反对盲从他人,强调个人的思考与判断。“孔子亦不师周公”则突出了孔子的谦逊性格,他从不轻易接受他人的教导,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真理。这种谦逊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孔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到袁公那里去拜见他。袁公问他父亲在太丘做官的情况,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在太丘做官时,人们都称赞他是位好官。他善于用道德来安抚百姓,用仁义来安抚百姓,让他们各得其所,安居乐业,百姓们因此更加敬重他的政绩。我的父亲是效法我的,还是效法你父亲的呢?”袁公问:“我以前做过邺县县令,当时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不知道你的父亲是效仿我的做法,我还是效仿你父亲的做法吗?”陈元方回答说:“周公、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以同样的风范和气度行事。周公没有向孔子学习,孔子也没有向周公学习。周公、孔子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有各自的特点。孔子强调个人的思考与判断,主张反对盲从他人。而周公则提倡礼制,注重礼仪的重要性。这两种思想各有所长,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更好或更差。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赏析:陈元方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父亲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父亲的评价。诗中通过比较自己和袁公的不同做法来突出自己父亲的优点。这种比较的方式既体现了陈元方的谦虚和自信,也展示了他对父亲的骄傲和敬仰。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表达了陈元方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