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潮闻曙响,妒垄有春翚。
岂若云中雁,秋时塞外归。
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
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
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

【注释】

《咏雁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以雁自喻,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前途命运的关切。

【赏析】
首联起兴。“伺潮闻曙响”写候潮时听到水涨声,“妒垄有春翚”,写看到春鸟,都说明是春天来了。而雁却不同,它要等到秋天才归队,所以此句用反问的语气突出其与众不同。
颔联承上启下,进一步写雁的不同:它不像其他鸟类一样随处飞来飞去,而是喜欢栖息在高高的沙丘之上,这是由于那里有它的故乡和亲人。这一联运用拟人手法,将大雁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雁的特点和习性,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生灵的喜爱、同情和关怀。
颈联紧承第三联而来,写大雁的生活环境与处境,并从侧面烘托出大雁不畏艰险的精神。“河长犹可涉,海阔故难飞。”这两句意思是:黄河虽不宽,但可以渡河;大海虽然辽阔,但也不至于难以飞过。
尾联再回到前两联上来。“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大雁因为天气寒冷而鸣叫更加急促,因为秋风萧瑟而飞行越来越稀少了。这里既写出了雁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大雁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以咏雁为题,实际上是借咏雁来表达诗人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全诗构思精巧,立意深远,意境清幽,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