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山玉所府,檀林芳所栖。
引火归炎燧,挹水自清堤。
庵园无异辙,祗馆有同跻。
比肩非今古,接武岂燕齐。

【注释】

舂山:指嵩岳。《后汉书·张衡传》说“春陵人王逸少,才秀人微,故取《离骚》名其文曰‘春卿’”。玉所府:玉府,指中书省。引火归炎燧:指晋傅玄的《与傅咸书》:“今欲为君作一炬,使天下太平。”又《答傅咸书》: “吾今欲为君作一大炉,以试五侯六伯。”挹水自清堤:“清”,通“情”,意为清除。庵园无异辙,祗馆有同跻:意谓寺院、花园和官署都同样洁净。比肩非今古,接武岂燕齐:“接武”,原指周代诸侯分封时,兄弟相继为王。这里指世代相连。“接武”也作“蹑武”、“并武”,是说并肩作战的人。比喻同时代的人。“燕齐”,指战国时期两个相邻的国家,即燕国和齐国。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玉府比作中书省,把檀林比作花园,把引火烧山比作向中书省进献木炭,把清水源源不断从大堤上流下比作对花园的浇灌。全诗构思精巧,比喻妥贴。

首句“舂山玉所府”,写玉府之高耸巍峨,如春山一样。“舂山”,指嵩岳。据《后汉书·张衡传》说“春卿者,汉中长阳人也。少善属文,游京师,历职尚书令史。……乃作赋以骋经纬,驰骋古今,尽天下之奇观瑰玮。”可见“舂山”就是嵩岳。“玉所府”,指玉府(即中书省)。“檀林芳所栖”,写中书省的庭院里树木葱茏茂密,花草芬芳宜人。“檀林”,指槐树林。因为槐树四季常青,枝叶茂盛,所以人们常用“檀林”来形容庭院的景色。而“芳所栖”,则说明庭院里花香四溢,令人陶醉。“引火归炎燧”,写中书省的庭院里灯火通明,如同炎烁的燧石。“引火”,指点灯。“炎燧”,指燧石燃火。“炎燧”在这里用来比喻中书省的灯火。“归炎燧”,指灯火通明。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中书省这个庭院里,灯火通明,就像灼热的燧石一样。

第三句“庵园无异辙”,意思是说,无论是僧院还是官府、花园等地方,都洁净无瑕。“庵园”,指僧院、官署、花园等处。“无异辙”,是指这些地方都同样洁净。“异辙”,指不同的道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僧院、官府、花园等地方,都洁净无瑕,没有差别。

第四句“祗馆有同跻”,“同济”,指一同到达某地或一起完成某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官署和寺庙都有同样的清洁程度。“祗馆”,指官署、寺庙。“有同济”,指有同样的清洁程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官署和寺庙都有同样的清洁程度。

第五句“比肩非今古,接武岂燕齐”,意思是说: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今天的人和燕、齐两国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今天的人和燕、齐两国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今天的人和燕、齐两国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人和古代的人不能相提并论,今天的人和燕、齐两国的人也不能相提并论。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玉府(即中书省)比作春山,把槐树林比作花园,把灯火通明比作烧炭,把庭院里灯火通明比作浇灌花园的水源等等,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