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
注释:
桃李:指桃树和李树,都是春天的代表性植物。
常恐:常常担心。
秋蓬:秋天的蓬草,用来比喻飘摇不定的人或事。
槐岻(lín):山名,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
度:通“渡”,通过、到达。
绿帙(shì):绿色的书卷。
丹经:道教经典著作。
流妙说:流传着美妙的言论。
萦(yíng):缠绕,环绕。
曾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一部分。砺(lì):磨刀石,比喻磨炼自己,使自己坚强不屈。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游仙诗,诗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诗人用桃李比喻自己年轻时的美好时光,桑榆比喻晚年的时光。这里的“奢年”和“暮节”都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次句“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诗人以秋蓬比喻自己的命运,秋蓬随风飘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里诗人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
第三句“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诗人表达了他对于修行的执着和追求。他希望通过修行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就像仙人一样。这里的“道”和“仙”都代表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第四句“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诗人提到了他的修行过程,他通过阅读道家书籍来了解修炼之道,同时也在寻找能够指导自己的真知灼见。这里的“绿帙”和“丹经”都代表了他的学习成果。
最后一句“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诗人表达了他的决心和勇气,他决心要像砥柱一样坚强,不畏艰难困苦,只有这样才能磨砺自己,成就自己的理想。这里的“长河”和“曾山”都代表了他的人生态度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