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虏寇铜鍉,征役去三齐。
扶山剪疏勒,傍海扫沈黎。
剑光夜挥电,马汗昼成泥。
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

【注释】:

杂虏寇铜鍉(ì):指匈奴侵扰边境地区。铜鍉,即铜山。

征役:征调士兵服徭役去三齐(今山东、河南、安徽等地)驻守边防。

扶山:扶桑,古国名,在今朝鲜境内。

疏勒:西汉时西域的一个国家名,今属新疆。

沈黎:古国名,在今青海一带。

画地取关西:用画线的方法划定边界,割取土地。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歌颂汉代霍光的功绩而写的。霍光是汉朝的开国重臣,以平定七国之乱立下汗马功劳,又曾辅佐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诗中赞美他的功绩,表达自己对霍光的崇敬之情。

首句“杂虏寇铜鍉”,写匈奴侵扰边境地区,这是战争的背景。次句“征役去三齐”,写征伐匈奴的战争开始,从三郡(指今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区)征调兵力去边塞抗击敌人。第三句“扶山剪疏勒”,写霍光率军平定疏勒国,使匈奴不敢侵犯。第四句“傍海扫沈黎”,写霍光又率军平定了沈黎。这两句写军事行动,突出霍光的战功卓著。第五句“剑光夜挥电”,用夸张的手法,写霍光的威武雄壮,像宝剑一样锋利明亮。第六句“马汗昼成泥”,用比喻的手法,写霍光征战沙场的艰苦。第七句“何当见天子”,意思是说什么时候能够见到天子(指汉宣帝),来表彰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最后一句“画地取关西”,意思是说他将来要收复失地,划好疆界,把关西的土地割给朝廷。

这首诗通过描写霍光的军事活动,歌颂了他的战功,表达出诗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是一首成功的咏史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