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数欲尽,仆在玉门关。
莲花穿剑锷,秋月掩刀环。
春机思窈窕,夏鸟鸣绵蛮。
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 其六

匈奴数欲尽,仆在玉门关。
莲花穿剑锷,秋月掩刀环。
春机思窈窕,夏鸟鸣绵蛮。
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

注释解析

  1. “匈奴数欲尽”:描述匈奴(或指入侵者)多次企图消灭,但未能成功。匈奴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常被视为侵略者。
  2. “仆在玉门关”:表示自己身处玉门关,这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此处可能暗示战事频繁,个人处境艰难。
  3. “莲花穿剑锷”:用莲花象征纯洁或美好,而剑锷则代表锋利的兵器。这里可能是比喻困境或困境中的坚强。
  4. “秋月掩刀环”:秋天的月亮映照下,刀环显得更加明亮,可能暗喻内心的光明或坚持。
  5. “春机思窈窕”: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象征着希望和新开始。
  6. “夏鸟鸣绵蛮”:夏天时鸟儿在草原上自由飞翔,鸣叫声悠扬。这里的绵绵蛮可能指宽广无垠的原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7. “中人坐相望”:中人指普通百姓,他们只能远远地观望,无法介入战争或政治斗争。
  8. “狂夫终未还”:狂夫指不羁放纵之人,终未还表示即使有归家的念头也难以实现。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边疆艰苦环境中的孤独与坚韧。诗中的“莲花穿剑锷”与“秋月掩刀环”,不仅形象化了战场的残酷,也展示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毅与不屈。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悲壮之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深度。

吴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如“莲花穿剑锷”象征着即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纯洁和坚强;“秋月掩刀环”则可能意味着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有希望的光芒。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不仅仅是对战争和政治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性、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和萧洗马子显古意诗六首·其六》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诗作,它不仅展示了吴均作为一位文人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