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谢安石,求为淮海人。
仿佛新亭岸,犹言洛水滨。
南冠今别楚,荆玉遂游秦。
倘使如杨仆,宁为关外人。
【注释】
率尔成咏诗:指作者在偶然的机会中,即兴写成这首诗。
谢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
求为淮海人:希望到淮海郡去作官。淮海郡治所在今安徽淮南一带,是东晋时的一个州郡(见《宋书·谢灵运传》)。
新亭岸: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外新亭附近江边的堤岸。
犹言洛水滨:洛阳附近的洛水河畔。
南冠今别楚:南方的冠帽现在被带到楚国(指被俘获)。
荆玉遂游秦:荆州出产的美玉,现在被带到秦国(指被俘获)。
倘使如杨仆:假使像西汉时期杨仆那样。
宁为关外人:宁可做一个长安(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以外的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被俘后,思念家乡和故国,渴望早日回归的心情。
“率尔成咏诗”,“率尔”,随意的意思;“咏”,吟诵。这是说,作者在偶然的机会中,即兴写成这首诗。
首句点明自己被俘的时间和地点。谢安石:东晋谢安字安石。谢安在公元390年,曾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他与桓温、王坦之等八位名士一起游于冶城,并有“大司马门庭盛壮”之说。后来谢安被调任广州刺史,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又与名士孙绰同游冶城,并有“谢安石”之号。此指作者曾在广陵任职。
次句写自己希望到淮海郡去作官。淮海郡,治所即今安徽淮南一带。东晋时,这一带属豫州管辖。
第三句写自己仿佛看见当年建康城内的新亭岸上的人,还在谈论着洛水边的事。建康城在今南京市东南长江边。新亭是三国吴时建的一种水上楼台,位于建康城北十里处。三国魏文帝曹丕曾筑土山以临江,欲乘龙舟游江南,孙权派人对曹丕说:“君无百年之寿,而信此邪!”曹丕因此改称自己为“仲家”。这里比喻自己被俘后仍想建业(今南京),不愿降魏,所以用新亭作比。
第四句说自己如今已是南方的冠帽,现在被带到楚国(指被俘获);荆州的美玉,现在被带到秦国(指被俘获)。南朝时,荆州是南北朝对峙的前线,所以用荆州美玉来比自己。
最后两句写自己如果像汉朝时的杨仆一样投降,也宁愿做个关外之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做关中的一介布衣,也不愿做魏国的一名俘虏。《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西汉时,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汉,汉王刘邦问其太子曰:“若所欲,何用客?”休屠王太子说:“愿得公主为妻。”汉王问谁的女儿最好?太子说:“胡女好。”汉王说:“乃欲妇我乎?”太子说:“我欲得妇王之女,王计可许邪?”汉王说:“予女尚在幼少,未有人家子孙也,予独嫁女与贵人。”太子说:“必欲妻我,身则妻子,厚赐之,不敢受也。”汉王说:“诺。”于是遣宗室女为贵人,与休屠王太子归休屠,休屠王后悔,杀其贵人而送汉使者,汉王怒,发兵击休屠。杨仆是汉朝的名将,所以这里借指自己。
全诗写思乡之情,感情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