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超十三烧,戒由三昧成。
贤行极妙住,道志慧以明。
九本既殊动,四禅不同冥。
渊哉不起灭,始自无从生。
借问道气伦,安测泥洹灵。
诗句解析
1 “迹超十三烧”:这里的“迹”可能指的是修行的痕迹或成就。”十三烧”可能是形容其修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如同经历了十三次的火焰考验。
“戒由三昧成”:”三昧”在佛教中通常指达到某种精神或心灵的状态,而”戒”则可能表示遵守规则、道德或宗教的教义。这句话意味着修行者通过实践与理解佛教教义(三昧),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仰和行为规范。
“贤行极妙住”:这里”贤”可能指的是有德行或有才能的人。”极妙住”则表达了此人在其修行的道路上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境界,并且持续稳定地保持这种状态。
“道志慧以明”:这里的”道”很可能指的是修行的路径或方法。“志”可能指的是坚定的意志或决心。”慧”是指智慧。整个句子表达的是修道人坚定的意志和智慧,使其在修行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和实践道的真谛。
“九本既殊动”:这里的”九本”可能是对修行基础或原则的描述。”异动”则可能表示这些原则或基础在不同的时期或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或影响。
“四禅不同冥”:”四禅”是佛教中描述四种不同的冥想境界,”冥”可能指的是深度和沉浸。这句话可能是说在这四种冥想中,有的更深入一些,有的则相对浅显或不那么集中。
“渊哉不起灭”:这里的”渊哉”可能是赞叹某物深不见底的样子。“不起灭”则表示某物或某种状态不会消失或消亡。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某种修行的状态深不可测,永恒不变。
“始自无从生”:这句话可能是在说明修行的起点,即开始修行并没有从某种特定状态或存在形式开始,而是从无到有,从无到存在的整个过程或过程的开始。
“借问道气伦”:“道气”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修行者的精神状态或气质。”伦”可能指的是类别或类型。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修行者在精神层面与其他修行者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或分类。
“安测泥洹灵”:“安测”可能指的是平静、安定的测量或者判断。“泥洹”在佛教中通常指的是涅槃,一个佛教徒达到的最高境界或最终解脱的状态。“灵”在这里可能表示智慧或洞察力。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修行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洞察一切的智慧。
译文
修行的痕迹超越了十三种火焰的考验,修行的方法是由三昧形成的。修行者的德行达到了极为美妙的境界,他的修行志向和智慧都变得明亮。修行的基础和原则在不同的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性质,其中一些更为深刻,而另一些则相对肤浅。这些修行基础和原则在不同的冥想状态下呈现出不同的深度和沉浸度。这个修行的过程是从无到有,没有起始点也没有结束点。与其他修行者相比,这位修行者的精神特质与众不同,他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洞察一切的智慧。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展现了修行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修行痕迹、方法、基础、原则、过程等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修行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同时,诗中的“三昧”、“道”、“志”、“慧”等关键词,也体现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