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从越障,今岁没胡庭。
严霜封碣石,惊沙暗井陉。
玉篸久落鬓,罗衣长挂屏。
浴蚕思漆水,条桑忆郑坰。
寄书朝鲜吏,留钏武安亭。
勿言戎夏隔,但令心契冥。
不见酆城剑,千祀复同形。

【注释】

1.妾薄命篇:指《长歌行》,为汉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女子的悲苦生活。

2.越障: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图雪耻。

3.没胡庭:指被敌人俘虏到北庭。

4.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5.井陉:山名,在今河北易县西。

6.玉篸:簪子,用来绾发。

7.罗衣:丝织的衣服。

8.浴蚕:洗桑蚕,指养蚕。

9.漆水:水名,流经陕西泾阳县东,入洛河。

10.郑坰:人名,不详。

11.武安亭: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是战国时魏文侯置武安邑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南。

12.冥:通“溟”,大的意思。

13.酆城剑:剑名,相传春秋时期楚庄王得两把宝剑,一曰“干将”,一曰“莫邪”,皆自荆山(今湖北南漳西北)得来。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闺中少妇的诗。全诗八句,每句五言,前四句写其被虏之痛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后四句抒写其对战争的忧虑及对和平的渴望。全诗语言简练朴素,意境苍凉凄清,表现了女主人公深重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点出去年从越地回到故乡,今年又到了胡地;两句连用两个“没”字,突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怨愤情绪。

第二句承上启下,写严霜封山,惊沙遮日,暗喻战乱频仍,人民遭殃。第三句写碣石与井陉两地,都是当年长城的重要关口,如今已荒凉破败,可见战事之惨烈。这一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它既是对前两句的概括,又是对下文的铺垫,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接着三句写诗人久居异乡,鬓发渐白,衣衫褴褛。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孤苦无依、憔悴不堪之状,又为下面思亲之情作了铺垫。

第四句是全词的关键,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诗人说,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然怀念家乡,想念亲人。这里“久落鬓”,不仅指年华逝去,更兼有岁月蹉跎、虚度光阴之意在内。而“挂屏”则是指挂起的屏风,屏风上画着美丽的春景,但此时诗人却无心欣赏这春光美景。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把前面对往事的回忆一下子集中到了现在对现实的感叹上,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第五句继续写思归之情。诗人想:如果有机会回家的话,一定会去看看养蚕的事。养蚕是妇女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诗人借以抒发思归之意。养蚕事虽小,却能勾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最后两句写诗人寄书给在朝鲜任职的丈夫,希望他能够留意自己的安危。诗人又说:“我还想留着手上的钏儿,留作日后的纪念呢。”这几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通俗,但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位被掳掠的少妇的内心世界,充分体现了古代妇女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