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斜下北阁,高宴出南荣。
歌清随涧响,舞影向池生。
轻花乱粉色,风筱杂弦声。
独念阳台下,愿待洛川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和林下作妓应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第一联:日斜下北阁,高宴出南荣。

  • 日斜:太阳偏西,表示天已近黄昏。
  • 北阁:指的是宫殿或楼阁在北方,暗指朝廷所在之地。
  • 高宴:指宴会举行得盛大而隆重。
  • 出南荣:从南方而来,这里可能指的是宴会场所位于南方,或是形容皇帝驾临之意。

第二联:歌清随涧响,舞影向池生。

  • 歌清:歌声清澈悦耳。
  • 随涧响:歌声随着山涧的水声飘荡。
  • 舞影向池生:舞蹈的影子映照在池水中,如同水面上生出了舞者的身影。

第三联:轻花乱粉色,风筱杂弦声。

  • 轻花:轻盈地飘落的花,这里可能是指落花。
  • 乱粉色:花瓣纷纷扬扬,色彩斑斓。
  • 风筱(liu xiao):竹叶,风吹过竹林发出的声音。
  • 杂弦声:乐器的乐音交织在一起。

第四联:独念阳台下,愿待洛川笙。

  • 阳台:古代传说中男女幽会的地方。
  • 洛川笙:古时用芦管吹奏的音乐,常用于宫廷音乐表演。
  • 独念:独自思念。
  • 愿待:希望等待。

译文:
夕阳西下,北阁楼上的宴会热闹非凡;歌声随风飘荡,舞影映水生辉。
轻薄的花瓣纷飞,五彩斑斓如梦似幻;风过竹林,琴声悠扬入耳。
独自凝望阳台,心中盼望那来自洛水的笙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应命之作,诗人王昌龄在宫廷应征创作了这首七言律诗,以应和宫廷宴会的场景。诗中描绘了宴会上歌舞升平的景象,通过声音与色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华丽而浪漫的氛围。同时,诗中的“独念”和“愿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期盼。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宫廷应制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