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蕃连帝室,骖驾奉皇猷。
未明驱羽骑,凌晨方画舟。
津城度维锦,岸柳夹缇油。
钟声飏别岛,旗影照苍流。
早光生剑服,朝风起节楼。
滔滔细波动,裔裔轻舷浮。
回桡避近碛,放舳下前洲。
全疑上天汉,不异谒蓬丘。
望知云气合,听识水声秋。
从君何等乐,喜从神仙游。
【注释】:
大蕃连帝室,骖驾奉皇猷。未明驱羽骑,凌晨方画舟。津城度维锦,岸柳夹缇油。钟声飏别岛,旗影照苍流。早光生剑服,朝风起节楼。滔滔细波动,裔裔轻舷浮。回桡避近碛,放舳下前洲。全疑上天汉,不异谒蓬丘。望知云气合,听识水声秋。从君何等乐,喜从神仙游。
奉和济黄河应教诗
《奉和济河应教诗》是唐代诗人李适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春天,当时作者在东都洛阳任尚书左丞,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等名士一起奉诏为河中节度使韦坚饯行,并写诗相赠。
首联点出送别的对象,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三联写送别时的感受,四联写送别后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诗为奉和济河应教诗之一部分,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作者在东都洛阳任尚书左丞,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等名士一起奉诏为河中节度使韦坚饯行,并写诗相赠。
首联点出送别的对象:大唐皇帝的使者,也就是韦坚。颔联写送别的情景:黎明时分,诗人就率领着羽卫骑着快马赶去河边送行。颈联写送别时的感受:河水浩渺无边,岸上柳树成荫。尾联写送别后的思念之情:太阳升起来了,剑佩服饰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早晨的微风吹拂,使旌旗的影子映照着波涛滚滚的大河。
“大蕃”指大唐,“连帝室”指皇帝亲自来迎接,说明韦坚的职位高而重要。“骖驾奉皇猷”中的“骖驾”,是古代帝王乘车时的副车,这里指随从皇帝出行的意思,表明诗人奉皇帝的命令去送行。
第二联写清晨出发的情景:天还没亮,诗人就率领着羽卫骑着快马赶去河边送行。“未明”是说天还没亮,“驱羽骑”是说率领着快马和骑兵。“凌晨方画舟”中的“方画舟”,是指诗人正乘船准备渡江。
第三联写送别时的感受:“津城度维锦,岸柳夹缇油。”渡口的城池用五彩织成的锦缎装饰,两岸的柳树像黑色的绸缎一样垂挂着长条条的柳叶。“津”指渡口,这里泛指河流。
第四联写送别后思念之情:“钟声飏别岛,旗影照苍流。”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让人想起分别的岛屿;看到旗帜在阳光照耀下的影子,让人想起奔腾不息的江河。“钟声”和“旗影”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第五联写对韦坚的怀念之情:“早光生剑服,朝风起节楼。”早上的阳光把诗人穿戴的宝剑上的金属光泽照得闪闪发光,早晨吹来的风使诗人登上了官署里的高楼。
第六联写诗人对韦坚的思念之情:“滔滔细波动,裔裔轻舷浮。”河水波涛滚滚地流动,轻快地漂浮着船儿。“滔滔”是水势盛大的样子,“细流”是小水流。“裔裔”是水边延伸的样子,这里指船儿轻轻地漂在水浪之上。
第七联写诗人对韦坚的思念之情:“回桡避近碛,放舳下前洲。”回到船上躲避着靠近沙漠的地方,让船儿顺流飘向前方的沙洲。“回桡”是回头拨动船桨的意思,“碛”指沙漠,“前洲”是指前面沙洲。“全疑上天汉”,意思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到了天上的天河。“不异谒蓬丘”,意思是好像到蓬莱仙山一样。这里的“蓬莱”指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即海中的仙山。
第八联写诗人对韦坚的思念之情:“望知云气合,听识水声秋。”远远望去知道天气晴朗,听见水声就能分辨出秋天的到来。“云气合”,指天空晴朗,云彩稀疏。“水声秋”,指水波荡漾的声音。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韦坚的思念之情:“从君何等乐,喜从神仙游。”跟随您是多么快乐,多么喜欢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游玩啊。“从君”指跟您在一起。“何等乐”指多么快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写了送别韦坚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