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译文】

同泰僧正讲解诗歌,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

【注释】

  1. 同泰: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2. 僧正:和尚的正式称谓。
  3. 鹫岳: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曾于鹫岭结集,故称鹫峰。
  4. 金牒:指诏书或圣旨。
  5. 秘香城:即密香寺,位于河南洛阳市。
  6. 绝有际:佛教语,意为超越一切有为的境界,即达到无为境界。
  7. 离照归无名:佛教语,意为离开光明和声音,归于寂静与无名。
  8. 聆至寂:倾听最寂静的声音。
  9. 寄说:指通过言语来表达。
  10. 真冥:真正的虚无。
  11. 宝珠:比喻佛法的珍宝。
  12. 祇(qí)苑:古时天子所立的园林名,这里代指佛教寺院。
  13. 氎(yì):古代的一种麻布。
  14. 游士:指漫游的学者。
  15. 伊予:我。
  16. 寡空智:少空性的智慧。
  17. 法味:佛教中的教义之味,即真理的味道。
  18. 玄言清:玄妙的言辞清静。
  19. 飞辔:指快马,这里比喻人的心性。
  20. 尘劳:世俗的烦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慧琳为同泰僧正讲诗所作。全诗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寺庙庄严、僧侣讲经的场面,后半部分则抒发了作者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描绘了一幅寺庙庄严、僧侣讲经的场面。放光指的是佛光,象征着佛法的普照;闻鹫岳则是听到佛陀讲经的故事,表示虔诚学习佛法的态度。金牒和秘香都是佛教中的宝物,象征着佛法的尊贵和神秘。这里的金牒可能是指诏书或圣旨,表示佛法具有权威和地位;秘香则是佛教中的圣物,代表着佛法的清净和纯洁。
    颔联“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进一步描绘了佛法超越世俗的境界。穷源指的是探索事物的根源,表示要深入理解佛法的内涵;绝有际则是超越一切有为的境界,表示要追求无为的修行。离照归无名则表达了佛法超越光明和声音,回归寂静与无名的境界。这里的离照和归无名都是佛教中的术语,分别表示离开了光明和声音,归于寂静与无名的境界。
    颈联“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则是进一步阐述佛法的深邃和神秘。若人指的是凡夫俗子,他们难以理解佛法的深奥;聆至寂则是倾听最寂静的声音,表示要深入体会佛法的内涵;寄说则是指通过言语来表达,表示要借助文字来传达佛法的智慧。表真冥则是表示要揭示佛法的真实和永恒,意味着佛法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永远存在。
    尾联“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则是总结了佛法的功效和影响。梵志指的是佛教徒的内心世界,遣则是消除的意思;群魔则是指各种邪恶的力量,惊则是引起震惊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佛法能够净化内心世界,让佛教徒摆脱内心的困扰,同时也能够让那些邪恶力量感到恐惧和震惊。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庄严、僧侣讲经的场景,展现了佛法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通过深入探讨佛法的哲理和内涵,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诗中的许多佛教术语和典故也体现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