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
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
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
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
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
单于如未系,终夜慕前踪。
【注释】
雁门太守行:唐代边塞诗。作者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自称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五年(746)进士,授封丘尉,后曾任淮南、巴蜀、睢阳、河中府等地方长官。
陇暮风恒急:陇山在北方,黄昏时常常刮着猛烈的风。
关寒霜自浓:关塞上的寒气,比平常要重。
枥马夜方思:马被放在马厩里,夜晚也想着驰骋。枥马:指关中的马匹。
边衣秋未重:边地的衣物秋天还没能穿上。秋末:指农历十月。
潜师夜接战:暗中派出的军队夜里交战。
略地晓摧锋:一夜之间就扫清了敌人。略地:击败敌人,占领土地。
悲笳动胡塞:边塞上吹起了悲壮的笳声。胡塞:古代对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称呼。
高旗出汉墉:高高的旌旗从汉朝的城墙上升起。汉代曾在这里设立过郡县和城垒。汉墉:指汉朝的长城或城垒。
勤劳谢功业:勤恳地报答朝廷的功业和恩宠。谢:辞让。
清白报迎逢:用清廉正直来报答朝廷的赏识。
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不必要求主人的赏赐,只希望能够获得封侯。非须:不必。期:期望。
单于如未系:假如匈奴人没有归附的话。若:假如连词,相当于“倘使”。系:归附、依附。
终夜慕前踪:整夜思念着以前的事。终夜:一整夜。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描写边疆将士生活的诗歌。它以雄浑豪放的笔调,表现了守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以及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此诗通过写将军夜间指挥作战的威猛场面,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全诗风格刚健有力,气势磅礴;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所作,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年)。当时高适任右庶子、谏议大夫,曾奉诏充任安东都护府参谋,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太子詹事。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作者在被贬期间所写成的。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写了边关傍晚的景象;颔联描写了边关寒冷的早晨景象;颈联描绘了夜间战斗的情形;尾联表达了作者渴望立功报效朝廷的思想感情。
首联“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写黄昏时分,陇山上狂风大作,寒气逼人,关塞上的霜雪更加浓密了。这里的“陇”和“关”,都是泛指边塞,而“恒”“自”二字则突出了这种天气状况的持续和严重。
颔联“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则是写夜间的军营生活。这里的“枥马”指的是关中的马匹,因为马常被拴于马厩之中,所以它们在夜间仍然会想起驰骋疆场的机会。而“边衣秋未重”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关的严寒气候,使得战士们的衣服还未能够换上,可见战事之频繁。
颈联“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则是描绘了夜间的战斗情景。这里的“潜师”指的是暗中派遣的军队,“夜接战”则表明他们是在深夜发起进攻的。而“略地晓摧锋”则形容了他们在一夜之间就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里的“摧锋”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冲锋陷阵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尾联“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则是写边疆的战争氛围。这里的“悲笳”是指边境上吹奏的悲壮乐曲,它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而“高旗”则指的是飘扬的高扬的红旗,它象征着胜利的到来。这里的“高旗出汉墉”则是说这些红旗在汉朝的城墙上冉冉升起,仿佛在宣告着新的战争即将开始。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