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病已绵绪,负官别乡忧。
高城凄夕吹,时见国烟浮。
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秋。
乡山不可望,兰卮且献酬。
旻高识气迥,泉渟知潦收。
幸遇庆筵渥,方且沐恩猷。
芸黄先露早,骚瑟惊暮秋。
旧城望已肃,况乃客悠悠。

【解析】

“侍筵西堂落日望乡”:在西堂陪宴,望着落日在夕阳下渐渐远去。

【译文】

侍奉皇上在西堂,望着落日在夕阳下渐渐远去。身体有病已经绵长,负官别乡忧虑重重。高高的城墙上晚风吹过,时见国烟飘浮。漠漠轻云在晚风中散去,飒飒高树的枝叶在秋风中摇动。乡山无法看见,献上兰制杯以作酬答。皇上高深识气远大,泉渟知道积水会慢慢收干。有幸遇到皇帝的恩惠,方且沐浴皇恩恩惠。芸黄先露早,骚瑟惊暮秋。旧城望已肃,何况客悠悠。

【赏析】

此诗写诗人被贬后思归不得,又逢宴会时的感慨。全诗分两层展开,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八句则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贞之情。

第一联“侍筵西堂落日望乡”,写诗人陪宴于西堂,望着落日在夕阳下渐渐远去。这是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宴的背景和心境。

第二联“沈病已绵绪,负官别乡忧”,“沈病已绵绪”指诗人身体有病,心情也缠绵不断;“负官别乡忧”则写出了诗人因被贬而产生的忧心忡忡、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这一句是过渡到第三联的铺垫。

第三联“高城凄夕吹,时见国烟浮”,描绘了傍晚时分,高高的城墙上晚风吹过时,不时能见到袅袅升起的炊烟。诗人通过描绘傍晚时分高城之上的景象,表现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第四联“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秋”,“漠漠轻云”形容天空中的云彩,给人一种朦胧而飘渺的感觉;“飒飒高树秋”则描述了高树上树叶随风摇摆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秋意浓重的氛围。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孤独、郁闷的情绪。

第五联“乡山不可望,兰卮且献酬”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虽然故乡的山峦在眼前显得如此渺小、遥远,但诗人仍然想要献上一杯美酒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里,诗人用一个“献酬”的动作,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了整个宴席之中。

第六联“旻高识气迥,泉渟知潦收”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才识和品德。这里的“旻高”指的是天高云淡、空气清新的环境;“泉渟”则是指水流汇聚成湖泊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诗人胸怀坦荡、志向远大的人格魅力。

第七联“幸遇庆筵渥,方且沐恩猷”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认为能够在这样的场合受到皇帝的恩泽,实在是难得。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在这次宴会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即他将继续为皇帝效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第八联“芸黄先露早,骚瑟惊暮秋”则是整首诗的结尾。这两句分别引用了“芸黄”和“骚瑟”这两个典故。在古代,人们常常用“芸黄”来形容春天的到来;而“骚瑟”则是指《楚辞》中的一种琴曲,它象征着秋天的到来。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季节更迭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

侍筵西堂落日望乡(侍筵:陪同宴饮。西堂:宴饮场所。)

沈病已绵绪,负官别乡忧。(沈病:身体不适。绵绪:愁绪绵绵不断。)

高城凄夕吹,时见国烟浮。(高城:高大的城堡。凄夕:黄昏时分。)

漠漠轻云晚,飒飒高树秋。(漠漠:形容云层很厚的样子。飒飒:形容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

乡山不可望,兰卮且献酬:(兰卮:盛酒的杯子,泛指酒杯。)

旻高识气迥,泉渟知潦收。(旻高:天气高爽。识:通“智”。)

幸遇庆筵渥,方且沐恩猷。(幸遇:有幸得到。庆筵:盛宴。)

骚瑟惊暮秋。(芸黄:芸香草。先露:提前开放。骚瑟:一种琴曲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